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 真菌胞质分裂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 SIN/MEN在胞质分裂中发挥的作用 | 第9-10页 |
1.2 SIN途径在构巢曲霉中的功能 | 第10-11页 |
2. PP2A调节亚基B参与调控胞质分裂 | 第11-14页 |
2.1 蛋白磷酸酶PP2A | 第11-12页 |
2.2. PP2A调节亚基B与SIN途径成员的关系 | 第12-14页 |
3. 无性产孢和有性生殖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1 无性产孢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2 有性生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4. 模式生物构巢曲霉 | 第16-17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5.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构巢曲霉mobA相关菌株的构建及特征鉴定 | 第20-46页 |
第一节 mobA基因敲除菌的构建及鉴定 | 第20-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1.1 菌种,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1.2 试剂和仪器 | 第21-22页 |
1.3 引物设计 | 第22-23页 |
1.4 A.nidulans对照菌株TN02A7基因组的提取 | 第23-24页 |
1.5 融合PCR | 第24-25页 |
1.5.1 扩增组成片段 | 第24页 |
1.5.2 融合PCR | 第24-25页 |
1.6 将融合片段装载到载体并进行转化 | 第25页 |
1.6.1 连接反应 | 第25页 |
1.6.2 转化反应 | 第25页 |
1.6.3 PCR反应鉴定阳性重组子 | 第25页 |
1.7 构巢曲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 | 第25-26页 |
1.7.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1.7.2 转化 | 第26页 |
1.8 重组子的初步筛选 | 第26-27页 |
1.9 诊断PCR诊断重组子是否正确 | 第27页 |
1.10 细胞学表型观察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29页 |
2.1 ΔmobA转化子的初步表型观察 | 第27-28页 |
2.2 mobA敲除菌PCR诊断结果 | 第28页 |
2.3 mobA基因对产隔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页 |
第二节 mobA基因条件表达型菌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29-37页 |
1. 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构建alc-gfp-mobA和alc-mobA | 第29-34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1 菌株及质粒 | 第30页 |
1.1.2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1.1.3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1.1.4 双酶切与酶连 | 第31页 |
1.1.5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31页 |
1.1.6 转化子的筛选 | 第31页 |
1.1.7 在alcA(p)::GFP::mobA基础上去掉GFP荧光蛋白 | 第31-32页 |
1.1.7.1 无缝克隆 | 第31-32页 |
1.1.8 得到转化子并筛选验证 | 第32页 |
1.2 结果 | 第32-34页 |
1.2.1 对转化所得alc-gfp-mobA和alc-mobA的分子鉴定 | 第32-34页 |
1.2.1.1 MobA条件菌株诊断PCR结果 | 第32-33页 |
1.2.1.2 alc-gfp-mobA和alc-mobA表型初步鉴定 | 第33-34页 |
2. 回交法获得不同营养标记的alc-gfp-mobA菌株 | 第34-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2.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4页 |
2.1.2 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2.1.3 回交方法的介绍 | 第34-35页 |
2.1.4 对杂交后代进行基因型测试 | 第35页 |
2.2 结果 | 第35-37页 |
2.2.1 通过对杂交后代筛选获得mobA基因条件菌株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页 |
第三节 MobA条件性表达菌株的表型分析 | 第37-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菌株以及培养条件 | 第38页 |
3.1.2 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3.1.3 表型测试 | 第38页 |
3.1.4 提取RNA进行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 第38-40页 |
3.1.5 对菌丝隔膜的荧光染色 | 第40-41页 |
3.1.6 液体培养观察MobA的荧光定位 | 第41页 |
3.1.7 MobA蛋白对构巢曲霉的有性生殖影响的探究 | 第41页 |
3.2 结果 | 第41-45页 |
3.2.1 mobA在菌丝生长、产隔和产孢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 第41-42页 |
3.2.2 通过实时定量PCR探究WR01中mobA的表达量 | 第42-43页 |
3.2.3 MobA蛋白的定位 | 第43-44页 |
3.2.4 MobA蛋白的缺失对构巢曲霉有性生殖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MobA和PP2A-PabA杂交菌株构建及鉴定 | 第46-51页 |
1. PabA对构巢曲霉产隔的影响 | 第46-48页 |
1.1 材料方法 | 第47页 |
1.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47页 |
1.1.2 核隔共染 | 第47页 |
1.2 结果 | 第47-48页 |
2. mobA条件菌株与ΔpabA双标记菌株构建和表型 | 第48-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2.1.1 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48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2.1.3 构建WR01与ΔpabA的杂交后代 | 第48页 |
2.1.4 对杂交后代隔膜的染色观察 | 第48页 |
2.2 结果 | 第48-50页 |
2.2.1 表型测试 | 第48-49页 |
2.2.2 在关闭mobA基础上缺失pabA菌丝恢复产隔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MobA和PP2A-PabA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51-58页 |
4.1 从蛋白定位角度探究PabA与MobA的关系 | 第51-54页 |
4.1.1 材料方法 | 第51-52页 |
4.1.1.1 菌株与质粒 | 第51-52页 |
4.1.1.2 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4.1.1.3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4.1.2 结果 | 第52-54页 |
4.2 酵母双杂交方法研究分析PabA与MobA的互作关系 | 第54-57页 |
4.2.1 材料方法 | 第54-56页 |
4.2.1.1 菌株与质粒 | 第54页 |
4.2.1.2 试剂与仪器 | 第54-55页 |
4.2.1.3 酵母双杂交质粒的构建 | 第55页 |
4.2.1.4 酵母双杂交办法 | 第55-56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4.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一 | 第64-65页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