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的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1 可转债的经济特性与发行动机 | 第17-18页 |
2.2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机选择 | 第18-19页 |
2.3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的经济效应 | 第19-22页 |
2.3.1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财务杠杆效应 | 第19页 |
2.3.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效应 | 第19-21页 |
2.3.3 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21-22页 |
3 案例背景介绍 | 第22-31页 |
3.1 新钢股份基本情况 | 第22-26页 |
3.1.1 行业分析 | 第22-23页 |
3.1.2 公司经营与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3.2 新钢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过程介绍 | 第26-31页 |
3.2.1 条款设计 | 第27-29页 |
3.2.2 拟投资项目分析 | 第29页 |
3.2.3 转债过程概况 | 第29-31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1-50页 |
4.1 新钢选择可转债融资的原因 | 第31-35页 |
4.1.1 降低相关融资成本 | 第31-32页 |
4.1.2 优化新钢资本结构 | 第32-33页 |
4.1.3 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 | 第33-34页 |
4.1.4 降低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4-35页 |
4.1.5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 | 第35页 |
4.2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分析 | 第35-40页 |
4.2.1 影响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的主要因素 | 第35-37页 |
4.2.2 运用期权定价方法对新钢可转债价值的估价 | 第37-40页 |
4.3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机分析 | 第40-42页 |
4.3.1 时机选择的动机 | 第40-41页 |
4.3.2 时机选择的证据 | 第41-42页 |
4.4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中的影响分析 | 第42-47页 |
4.4.1 新钢转债对EPS稀释的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4.4.2 转股价格的六次调整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4.4.3 回售条款触发的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4.4.4 新钢转债在市场中出现的套利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4.5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后的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4.5.1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股东利益稀释影响小 | 第47-48页 |
4.5.2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遭遇巨额偿付危机 | 第48-49页 |
4.5.3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向外传递发展放缓信号 | 第49-50页 |
5 结论及启示 | 第50-58页 |
5.1 新钢转债的经验教训 | 第50-56页 |
5.1.1 新钢转债转股失败的内部原因 | 第50-53页 |
5.1.2 新钢转债转股失败的外部原因 | 第53-55页 |
5.1.3 小结 | 第55-56页 |
5.2 案例启示及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