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气候及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1 国外生产潜力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2.2.2 国内生产潜力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2.3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2.4 利用AEZ研究模型作物生产潜力状况 | 第16页 |
1.2.3 地理信息系统在作物生产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 | 第20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0-22页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2.2.1 研究资料 | 第22-23页 |
2.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2.1 气候倾向率 | 第23页 |
2.2.2.2 逐步回归模型 | 第23-24页 |
2.2.2.3 空间插值方法 | 第24-25页 |
2.2.2.4 生产潜力影响率计算 | 第25页 |
2.2.2.5 敏感性分析和敏感系数 | 第25-26页 |
2.2.3 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吉林省春玉米生产潜力及气候影响因子研究 | 第27-43页 |
3.1 AEZ模型 | 第27-33页 |
3.1.1 光合生产潜力 | 第28-31页 |
3.1.2 光温生产潜力 | 第31-32页 |
3.1.3 气候生产潜力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3.2.1 春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2.2 春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 第34-35页 |
3.2.3 春玉米生育期气候因子时空变化 | 第35-37页 |
3.2.4 气象要素对春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43-57页 |
4.1 “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 | 第43-47页 |
4.1.1 光合生产潜力 | 第44-45页 |
4.1.2 光温生产潜力 | 第45-47页 |
4.1.3 气候生产潜力 | 第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4.2.1 春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2.2 春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 第49-50页 |
4.2.3 春玉米生产潜力影响率分析 | 第50-52页 |
4.2.4 春玉米生育期气候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52-56页 |
4.2.4.1 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 | 第52-54页 |
4.2.4.2 春玉米生产潜力对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3页 |
5.1 生产潜力分布概况 | 第57页 |
5.2 两种模型生产潜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5.3 气候因子对吉林春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气候变化对吉林春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 讨论 | 第60-62页 |
5.6 特色与创新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