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考虑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我国风电发展现状及其上网电价机制第12-15页
        1.2.1 我国风电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2 风电上网电价机制第13-15页
    1.3 我国的水能资源和蓄能电站的发展情况第15-19页
        1.3.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第15-16页
        1.3.2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情况第16-19页
    1.4 风蓄联合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 绿色证书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第20-21页
        1.5.1 绿色证书的概念第20页
        1.5.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第20-21页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1-23页
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研究第23-32页
    2.1 优化问题第23-24页
        2.1.1 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第23页
        2.1.2 一般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第23-24页
    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描述第24-25页
        2.2.1 遗传算法的一般概念第24-25页
        2.2.2 遗传算法的主要步骤第25页
        2.2.3 遗传算法的适用范围第25页
    2.3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25-27页
        2.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简单介绍第26页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第26-27页
    2.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设计、模型和优化领域第27-31页
        2.4.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设计第27-28页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型第28-30页
        2.4.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化领域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风蓄联合运行优化调度研究第32-42页
    3.1 改进的进化算法—协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第32-34页
        3.1.1 协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第32-33页
        3.1.2 Swarm1,j和Swarm2的进化方程第33页
        3.1.3 协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框架第33-34页
    3.2 含风电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第34-37页
        3.2.1 目标函数第34-35页
        3.2.2 约束条件第35-36页
        3.2.3 构造含有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第36-37页
    3.3 风蓄联合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第37-41页
        3.3.1 风蓄联合运行系统的原理第37-38页
        3.3.2 构建风蓄联合的电力系统第38页
        3.3.3 目标函数第38-39页
        3.3.4 约束条件第39-40页
        3.3.5 约束条件的处理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风电场独立运行与风蓄联合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仿真与分析第42-53页
    4.1 基础数据第42-46页
    4.2 风电场单独运行时的算例仿真第46-47页
    4.3 风蓄联合优化运行系统的算例仿真第47-52页
        4.3.1 风蓄联合优化的电力系统输出功率的稳定性第47-49页
        4.3.2 风蓄联合后蓄能电站的发电、抽水功率第49-51页
        4.3.3 风蓄联合优化系统的效益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绿色证书凭证交易机制下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第53-61页
    5.1 绿色证书凭证交易机制第53-54页
        5.1.1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的含义第53页
        5.1.2 绿色证书凭证交易机制下的交易价格第53-54页
    5.2 绿色证书凭证交易机制下的交易模式第54-55页
    5.3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下的优化调度模型第55-58页
        5.3.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运行需要的基本要素第55-56页
        5.3.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设计第56-57页
        5.3.3 目标函数第57-58页
        5.3.4 约束条件第58页
    5.4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交易下的仿真分析第58-60页
        5.4.1 绿色证书的价格与买入、出售的影响第58-59页
        5.4.2 绿色证书的配额总量与风机出力的关系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6.1 总结第61页
    6.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LL-37的表达情况及相关基因敲除细胞系的初步建立
下一篇:恒古骨伤愈合剂对hBMSC生长、分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