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化学识别相关基因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1页
    1.1 寄生蜂化学通讯第16-18页
        1.1.1 信息化合物在寄生蜂寄主定位中的作用第16-17页
        1.1.2 寄生蜂触角化学感器及功能第17-18页
    1.2 信息化合物识别机制第18-21页
        1.2.1 嗅觉识别第18-20页
        1.2.2 味觉识别第20-21页
    1.3 化学感觉受体第21-26页
        1.3.1 气味受体第21-23页
        1.3.2 离子型受体第23-24页
        1.3.3 味觉受体第24-26页
    1.4 水溶性蛋白第26-29页
        1.4.1 气味结合蛋白第26-28页
        1.4.2 化学感受蛋白第28-29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化学感受器鉴定第31-4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2.1.1 供试昆虫第31-32页
        2.1.2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第32页
        2.1.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第32页
        2.1.4 触角玻片标本制备与观察第32页
        2.1.5 触角感器鉴定与命名第32-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2.2.1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形态第33-34页
        2.2.2 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第34页
        2.2.3 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第34-35页
        2.2.4 板形感器Sensilla placodea第35-37页
        2.2.5 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第37-40页
        2.2.6 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第40-41页
        2.2.7 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第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第三章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转录组测序及化学感觉受体基因鉴定第44-6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4-53页
        3.1.1 供试昆虫第44-45页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5页
        3.1.3 触角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6页
        3.1.4 化学感觉受体基因鉴定第46-47页
        3.1.5 基因序列全长扩增(RACE-PCR)第47-48页
        3.1.6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48页
        3.1.7 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第48-5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3-67页
        3.2.1 触角转录组数据分析第53-54页
        3.2.2 化学感觉受体基因鉴定第54-56页
        3.2.3 序列相似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第56-62页
        3.2.4 化学感觉受体基因组织表达特征第62-67页
    3.3 讨论第67-69页
第四章 中红侧沟茧蜂离子型受体的克隆与表达特征第69-8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6页
        4.1.1 供试昆虫第69-70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0页
        4.1.3 触角转录组测序第70-71页
        4.1.4 离子型受体IRs鉴定第71页
        4.1.5 基因序列全长扩增(RACE-PCR)第71页
        4.1.6 IR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71页
        4.1.7 IR25a基因组DNA扩增第71-72页
        4.1.8 IRs组织表达特征分析(RT-PCR & q RT-PCR)第72页
        4.1.9 IRs发育阶段表达分析(RT-PCR)第72-73页
        4.1.10 IR8a抗体制备及抗体特异性检测第73-74页
        4.1.11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第74-7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6-82页
        4.2.1 中红侧沟茧蜂IR基因鉴定第76页
        4.2.2 IR_s进化分析第76-78页
        4.2.3 Mmed IR25a基因结构分析第78-79页
        4.2.4 Mmed IRs组织表达特征第79-80页
        4.2.5 Mmed IRs发育阶段表达特征第80-81页
        4.2.6 Mmed IR8a蛋白在触角的表达第81-82页
    4.3 讨论第82-85页
第五章 中红侧沟茧蜂气味受体基因簇基因结构与表达分析第85-10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6-91页
        5.1.1 供试昆虫第86页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86页
        5.1.3 OR基因鉴定及序列分析第86页
        5.1.4 OR基因组DNA扩增第86-87页
        5.1.5 OR基因簇转录特征分析第87-88页
        5.1.6 RNA探针合成第88-89页
        5.1.7 原位杂交第89-9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1-98页
        5.2.1 中红侧沟茧蜂OR基因鉴定第91页
        5.2.2 Mmed ORs基因结构第91-92页
        5.2.3 Mmed OR基因簇转录特征第92-95页
        5.2.4 Mmed ORs在嗅觉神经元的表达第95-98页
    5.3 讨论第98-100页
第六章 气味结合蛋白在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器的分布第100-110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0-101页
        6.1.1 供试昆虫第100页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00页
        6.1.3 RNA探针制备第100-101页
        6.1.4 原位杂交第10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1-108页
        6.2.1 OBP基因在板形感器的表达第102-104页
        6.2.2 OBP基因在锥形感器类型Ⅰ的表达第104-105页
        6.2.3 OBP基因在锥形感器类型Ⅱ的表达第105-106页
        6.2.4 OBP基因在锥形感器类型Ⅲ的表达第106页
        6.2.5 OBP基因在腔锥形感器的表达第106-107页
        6.2.6 OBP表达的细胞类型第107-108页
    6.3 讨论第108-110页
第七章全文总结第110-113页
    7.1 全文主要结论第110-112页
    7.2 下一步研究计划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历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溃疡临床疗效研究
下一篇:补脾肾活血法中药复方对肾性甲旁亢大鼠血清i-PTH水平及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