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夹心免疫法的大肠杆菌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及其致病性第13-15页
        1.1.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第13页
        1.1.2 大肠杆菌的抗原构造第13-14页
        1.1.3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第14页
        1.1.4 大肠杆菌的卫生标准第14-15页
    1.2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第15-17页
        1.2.1 多管发酵法第15-16页
        1.2.2 滤膜法第16页
        1.2.3 酶底物法第16页
        1.2.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第16-17页
        1.2.5 免疫检测技术第17页
        1.2.6 DNA探针技术第17页
    1.3 免疫传感器第17-20页
        1.3.1 免疫传感器简介第17-18页
        1.3.2 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第18页
        1.3.3 免疫传感器的分类及分析方法第18-19页
        1.3.4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第19-20页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20-23页
第二章 基于SG-PEDOT-AuNPs信号放大的高灵敏检测大肠杆菌O157: H7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第23-33页
    2.1 实验部分第24-26页
        2.1.1 试剂和材料第24页
        2.1.2 设备第24页
        2.1.3 合成SG第24-25页
        2.1.4 制备SG-PEDOT-AuNPs复合物第25页
        2.1.5 传感器的构建第25页
        2.1.6 免疫分析大肠杆菌O157: H7第25-2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6-32页
        2.2.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设计策略第26页
        2.2.2 电化学性能第26-27页
        2.2.3 复合物SG-PEDOT-AuNPs的表征第27-29页
        2.2.4 优化实验条件第29-30页
        2.2.5 大肠杆菌O157: H7传感器的标准曲线第30页
        2.2.6 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第30-31页
        2.2.7 实际样品分析第31-32页
    2.3 结论第32-33页
第三章 基于RCA耦合过氧化物酶-模拟DNA酶放大技术无标记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大肠杆菌第33-45页
    3.1 实验和方法第34-36页
        3.1.1 材料和试剂第34页
        3.1.2 设备第34-35页
        3.1.3 细菌菌株的生长条件第35页
        3.1.4 制备环状模板第35页
        3.1.5 制备修饰抗体的金电极第35页
        3.1.6 滚环复制扩增第35-3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3.2.1 以RCA耦合DNA酶放大为基础高灵敏检测大肠杆菌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策略的设计原则第36页
        3.2.2 RCA耦合DNA酶生物传感器电化学表征第36-37页
        3.2.3 电极修饰的电化学表征第37-38页
        3.2.4 对RCA产物信号放大验证第38-39页
        3.2.5 RCA耦合DNA酶生物传感器条件优化第39-40页
        3.2.6 RCA耦合DNA酶生物传感器标准曲线第40-41页
        3.2.7 RCA耦合DNA酶生物传感器特异性第41页
        3.2.8 实际样品分析第41-42页
    3.3 结论第42-45页
第四章 AgNCs纳米线放大用于高灵敏无标记的检测大肠杆菌第45-55页
    4.1 实验部分第45-47页
        4.1.1 实验试剂第45-46页
        4.1.2 制备环状模板第46页
        4.1.3 AgNCs的制备第46-47页
        4.1.4 无标记大肠杆菌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第4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4.2.1 基于AgNCs纳米线高灵敏检测大肠杆菌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的构建策略第47-48页
        4.2.2 银纳米簇和 Ag NCs 纳米线的表征第48-49页
        4.2.3 AgNCs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电化学表征第49-50页
        4.2.4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50-51页
        4.2.5 AgNCs纳米线生物传感器条件优化第51页
        4.2.6 AgNCs纳米线生物传感器标准曲线第51页
        4.2.7 AgNCs纳米线生物传感器重现性、特异性第51-52页
        4.2.8 实际样品分析第52-53页
    4.3 结论第53-5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5.1 结论第55页
    5.2 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7页
致谢第67-69页
附录第69-70页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页
    二、在校期间参加的项目第69-70页
    三、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税改革对锰矿企业涉税风险影响研究--以T县锰矿企业为例
下一篇: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