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视角转向:由旅游业与城市化到旅游业与城市国际化 | 第14页 |
1.1.2 研究传统突破:思路视角拓宽与内容深入 | 第14-15页 |
1.1.3 国内城市发展实践:旅游业与国际化并行 | 第15-16页 |
1.1.4 世界城市发展经验:发达旅游业是其共性 | 第16-17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城市选择 | 第17-19页 |
1.2.1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城市选择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6-6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6-31页 |
2.1.1 旅游业 | 第26-27页 |
2.1.2 国际化城市 | 第27-29页 |
2.1.3 城市国际化 | 第29-30页 |
2.1.4 耦合 | 第30-3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2.2.1 复杂系统理论 | 第31-32页 |
2.2.2 协调发展理论 | 第32-34页 |
2.2.3 联系与发展哲学理论 | 第34-36页 |
2.2.4 城市旅游理论 | 第36-38页 |
2.2.5 世界城市理论 | 第38-40页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40-64页 |
2.3.1 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 第40-49页 |
2.3.2 城市国际化研究进展 | 第49-57页 |
2.3.3 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 第57-63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63-64页 |
第3章 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关系维度及概念模型 | 第64-86页 |
3.1 耦合关系维度与本质 | 第64-67页 |
3.1.1 耦合关系维度 | 第64-65页 |
3.1.2 耦合关系本质 | 第65-67页 |
3.2 系统间耦合关系 | 第67-79页 |
3.2.1 城市旅游业系统对国际化系统的耦合关系 | 第67-72页 |
3.2.2 城市国际化系统对旅游业系统的耦合关系 | 第72-78页 |
3.2.3 系统间耦合关系概念模型 | 第78-79页 |
3.3 关联大系统内部耦合关系 | 第79-86页 |
3.3.1 因果回路图方法 | 第79-80页 |
3.3.2 关联大系统内部因果回路关系模型 | 第80-86页 |
第4章 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86-106页 |
4.1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6-98页 |
4.1.1 基本原则及流程与方法 | 第86-89页 |
4.1.2 城市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9-93页 |
4.1.3 城市国际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3-98页 |
4.2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系统评价 | 第98-101页 |
4.2.1 准则层评价 | 第98-100页 |
4.2.2 综合评价 | 第100-101页 |
4.3 京沪穗城市国际化系统评价 | 第101-106页 |
4.3.1 准则层评价 | 第101-104页 |
4.3.2 综合评价 | 第104-106页 |
第5章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三维度评价 | 第106-148页 |
5.1 耦合评价维度与模型 | 第106-117页 |
5.1.1 耦合评价维度 | 第106-108页 |
5.1.2 耦合评价模型 | 第108-117页 |
5.2 两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第117-125页 |
5.2.1 城市旅游业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第117-121页 |
5.2.2 城市国际化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第121-125页 |
5.3 两系统间耦合评价 | 第125-140页 |
5.3.1 关联性耦合评价 | 第125-127页 |
5.3.2 结构性耦合评价 | 第127-131页 |
5.3.3 动态性耦合评价 | 第131-136页 |
5.3.4 阶段性耦合评价 | 第136-140页 |
5.4 关联大系统内部耦合评价 | 第140-145页 |
5.4.1 趋优性耦合评价 | 第140-141页 |
5.4.2 阶段性耦合评价 | 第141-145页 |
5.5 耦合评价类别间比较 | 第145-148页 |
第6章 京沪穗城市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系统耦合发展趋势 | 第148-180页 |
6.1 模型选用与预测说明 | 第148-151页 |
6.1.1 模型选用 | 第148-150页 |
6.1.2 预测说明 | 第150-151页 |
6.2 耦合发展滞后/优势项趋势分析 | 第151-160页 |
6.2.1 两系统内部趋势 | 第151-156页 |
6.2.2 两系统间趋势 | 第156页 |
6.2.3 关联大系统内部趋势 | 第156-160页 |
6.3 耦合发展建议 | 第160-180页 |
6.3.1 北京耦合发展建议 | 第162-167页 |
6.3.2 上海耦合发展建议 | 第167-172页 |
6.3.3 广州耦合发展建议 | 第172-180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80-18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80-182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182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208页 |
附录 | 第208-218页 |
致谢 | 第218-2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