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特用阔叶树类论文--油茶论文

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在不同分布生境下适应性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文献综述第9-14页
    1.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环境第9页
    1.2 油茶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油茶的栽培利用历史第9-10页
        1.2.2 油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3 油茶的生产现状与问题第11页
    1.3 油茶种质资源与优良无性系第11-12页
        1.3.1 油茶种质资源第11-12页
        1.3.2 油茶优良无性系第12页
    1.4 油茶选择及评价指标第12-14页
        1.4.1 油茶树体的生长情况第12-13页
        1.4.2 油茶的产量及果实性状指标第13页
        1.4.3 茶油的品质指标第13-14页
2 引言第14-17页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2.2 课题来源第15页
    2.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4 技术路线第16-17页
3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17-21页
    3.1 试验地概况第17-19页
        3.1.1 金华试验地概况第17页
        3.1.2 建德试验地概况第17页
        3.1.3 青田试验地概况第17-18页
        3.1.4 樟树试验地概况第18页
        3.1.5 金寨试验地概况第18页
        3.1.6 光山试验地概况第18页
        3.1.7 永州试验地概况第18-19页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9页
        3.2.1 试验材料第19页
        3.2.2 试验设计第19页
    3.3 试验方法第19-20页
        3.3.1 株高及冠幅测定第19-20页
        3.3.2 产果量测定第20页
        3.3.3 果实性状测定第20页
        3.3.4 茶油提取方法与含油率测定第20页
        3.3.5 茶油脂肪酸成分测定第20页
    3.4 数据处理第20-2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1-39页
    4.1 分布生境对油茶树体生长的影响第21-25页
        4.1.1 各试验地油茶株高生长量第21-22页
        4.1.2 各试验地油茶冠幅生长量第22-23页
        4.1.3 不同因素下树体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第23-24页
        4.1.4 油茶树体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第24-25页
        4.1.5 油茶树体生长情况与区域适应性第25页
    4.2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性状的影响第25-29页
        4.2.1 不同因素对油茶果实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第25-26页
        4.2.2 油茶果实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第26-27页
        4.2.3 各试验地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第27-28页
        4.2.4 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第28-29页
        4.2.5 油茶果实性状差异与区域适应性第29页
    4.3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产量与茶油产量的影响第29-31页
        4.3.1 不同因素对油茶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第29页
        4.3.2 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相关性第29-30页
        4.3.3 各试验地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多重比较第30页
        4.3.4 油茶产量的差异与区域适应性第30-31页
    4.4 分布生境对茶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第31-34页
        4.4.1 不同因素对茶油脂肪酸成分影响的方差分析第31-32页
        4.4.2 各试验地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第32页
        4.4.3 不同品种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第32-33页
        4.4.4 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规律第33-34页
        4.4.5 茶油品质差异与区域适应性第34页
    4.5 油茶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第34-39页
        4.5.1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第34-35页
        4.5.2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第35-36页
        4.5.3 油茶产量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第36页
        4.5.4 油茶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的选择第36-37页
        4.5.5 长林系列良种油茶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第37-39页
5 结论与讨论第39-42页
    5.1 结论第39-41页
    5.2 讨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图第46-51页
致谢第51-52页
个人简介第52页
硕士期间成果清单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下一篇:加拿大糖槭的容器育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