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环境 | 第9页 |
1.2 油茶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油茶的栽培利用历史 | 第9-10页 |
1.2.2 油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3 油茶的生产现状与问题 | 第11页 |
1.3 油茶种质资源与优良无性系 | 第11-12页 |
1.3.1 油茶种质资源 | 第11-12页 |
1.3.2 油茶优良无性系 | 第12页 |
1.4 油茶选择及评价指标 | 第12-14页 |
1.4.1 油茶树体的生长情况 | 第12-13页 |
1.4.2 油茶的产量及果实性状指标 | 第13页 |
1.4.3 茶油的品质指标 | 第13-14页 |
2 引言 | 第14-17页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2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3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17-19页 |
3.1.1 金华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3.1.2 建德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3.1.3 青田试验地概况 | 第17-18页 |
3.1.4 樟树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3.1.5 金寨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3.1.6 光山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3.1.7 永州试验地概况 | 第18-19页 |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9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3.3.1 株高及冠幅测定 | 第19-20页 |
3.3.2 产果量测定 | 第20页 |
3.3.3 果实性状测定 | 第20页 |
3.3.4 茶油提取方法与含油率测定 | 第20页 |
3.3.5 茶油脂肪酸成分测定 | 第20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4.1 分布生境对油茶树体生长的影响 | 第21-25页 |
4.1.1 各试验地油茶株高生长量 | 第21-22页 |
4.1.2 各试验地油茶冠幅生长量 | 第22-23页 |
4.1.3 不同因素下树体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 第23-24页 |
4.1.4 油茶树体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4.1.5 油茶树体生长情况与区域适应性 | 第25页 |
4.2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性状的影响 | 第25-29页 |
4.2.1 不同因素对油茶果实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25-26页 |
4.2.2 油茶果实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4.2.3 各试验地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 第27-28页 |
4.2.4 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 第28-29页 |
4.2.5 油茶果实性状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 第29页 |
4.3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产量与茶油产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4.3.1 不同因素对油茶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29页 |
4.3.2 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4.3.3 各试验地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多重比较 | 第30页 |
4.3.4 油茶产量的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 第30-31页 |
4.4 分布生境对茶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第31-34页 |
4.4.1 不同因素对茶油脂肪酸成分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4.4.2 各试验地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 | 第32页 |
4.4.3 不同品种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 | 第32-33页 |
4.4.4 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规律 | 第33-34页 |
4.4.5 茶油品质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 第34页 |
4.5 油茶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 第34-39页 |
4.5.1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4.5.2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4.5.3 油茶产量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 | 第36页 |
4.5.4 油茶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6-37页 |
4.5.5 长林系列良种油茶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5.1 结论 | 第39-41页 |
5.2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图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
硕士期间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