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高密度山地聚落道路空间尺度控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缘起 | 第14-15页 |
1.2 问题及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传统聚落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2 山地聚落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3 道路空间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4 小结 | 第19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4.1 高密度聚落 | 第19-20页 |
1.4.2 道路尺度 | 第20-21页 |
1.4.3 山地概念 | 第21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传统道路与现代道路空间差异 | 第24-31页 |
2.1 传统道路与现代道路空间主要差异 | 第24-28页 |
2.1.1 消防 | 第24页 |
2.1.2 尺度 | 第24-26页 |
2.1.3 形态 | 第26-27页 |
2.1.4 功能 | 第27-28页 |
2.2 影响传统道路与现代道路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 第28-30页 |
2.2.1 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2.2.2 使用主体 | 第29页 |
2.2.3 功能导向 | 第29-30页 |
2.3 传统聚落道路发展方向及阻力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传统高密度山地聚落道路空间尺度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3.1 空间尺度与形态解析方法 | 第31-33页 |
3.1.1 尺度数理量化 | 第31页 |
3.1.2 空间形态解析方法 | 第31-33页 |
3.2 空间句法量化方法 | 第33-36页 |
3.2.1 空间句法介绍 | 第33页 |
3.2.2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3 空间句法参数解析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传统高密度山地聚落道路空间尺度与形态研究 | 第37-62页 |
4.1 传统高密度山地聚落道路空间一般特征 | 第37-41页 |
4.1.1 地形适应性 | 第37-38页 |
4.1.2 尺度形态特征 | 第38-40页 |
4.1.3 空间集约化 | 第40页 |
4.1.4 复合空间功能 | 第40-41页 |
4.2 洪江古商城道路空间尺度与形态研究 | 第41-61页 |
4.2.1 洪江基本情况概述 | 第41-43页 |
4.2.2 道路空间 | 第43-49页 |
4.2.3 道路节点空间 | 第49-58页 |
4.2.4 道路空间相关性 | 第58-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传统高密度山地聚落道路空间设计实践 | 第62-79页 |
5.1 传统聚落道路空间现状及修复对策 | 第62-67页 |
5.1.1 传统聚落道路空间现存问题 | 第62-64页 |
5.1.2 修复设计核心理念 | 第64-65页 |
5.1.3 道路尺度控制方法 | 第65-67页 |
5.2 实践案例——洪江古商城街巷肌理修复设计 | 第67-78页 |
5.2.1 项目选址基本条件 | 第67-70页 |
5.2.2 洪江古商城道路空间修复设计 | 第70-78页 |
5.3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附录B 参与实际项目及会议目录 | 第87-88页 |
附录C 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洪江街市全境图 | 第88-89页 |
附录D 洪江古商城民居测量表 | 第89-90页 |
附录E 洪江古商沿江现状图 | 第90-91页 |
附录F 洪江古商城肌理修复前后参数化分析对比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