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多模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碳动态模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2-3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29页
        1.2.1 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2 森林-草原交错带研究进展第20-23页
        1.2.3 CENTURY模型研究进展第23-26页
        1.2.4 DNDC模型研究进展第26-29页
        1.2.5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研究进展第29页
    1.3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29-3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9-30页
        1.3.2 技术路线第30-31页
        1.3.3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5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3-38页
        2.1.1 地理位置第33-34页
        2.1.2 地质地貌第34页
        2.1.3 气候条件第34-35页
        2.1.4 土壤特征第35页
        2.1.5 植被特征第35页
        2.1.6 景观格局第35-38页
    2.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38-53页
        2.2.1 数据来源第38页
        2.2.2 样地选择、野外监测和定位实验第38-40页
            2.2.2.1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39页
            2.2.2.2 地上生物量的采集第39页
            2.2.2.3 地下生物量的采集第39-40页
            2.2.2.4 土壤采集第40页
            2.2.2.5 植被含碳量测定第40页
            2.2.2.6 土壤容重、含水量测定第40页
            2.2.2.7 土壤碳含量测定第40页
        2.2.3 CENTURY模拟与应用第40-44页
            2.2.3.1 模型概述第40-42页
            2.2.3.2 物质循环子模型第42页
            2.2.3.3 水分收支子模型第42页
            2.2.3.4 植物生长子模型第42-44页
        2.2.4 遥感数据的应用第44-45页
        2.2.5 DNDC模型模拟与应用第45-51页
            2.2.5.1 模型概述第45-47页
            2.2.5.2 模型输入及参数优化第47-48页
            2.2.5.3 模型运行与输出第48-51页
        2.2.6 模型检验第51-52页
        2.2.7 未来模拟第52页
        2.2.8 数据统计第52-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82页
    3.1 CENTURY模型参数确定及模拟结果验证第53-60页
        3.1.1 CENTURY模型参数化过程第53-55页
        3.1.2 模型检验第55-60页
            3.1.2.1 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第56-57页
            3.1.2.2 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的相互验证第57-59页
            3.1.2.3 地下生物量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对比第59-60页
    3.2 DNDC模型参数确定及模拟结果验证第60-69页
        3.2.1 DNDC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第60-61页
        3.2.2 DNDC模型参数确定第61-63页
            3.2.2.1 地理位置、气象参数确定第61-62页
            3.2.2.2 土壤参数确定第62-63页
            3.2.2.3 植物主要生理特征参数确定第63页
        3.2.3 DNDC模型模拟结果验证第63-69页
            3.2.3.1 地上生物量DNDC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第63-65页
            3.2.3.2 地下生物量DNDC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第65-67页
            3.2.3.3 地上生物量和已有文献对比分析第67-68页
            3.2.3.4 地下生物量和已有文献对比分析第68页
            3.2.3.5 总生物量和已有文献对比分析第68-69页
    3.3 森林-草原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特征分析第69-82页
        3.3.1 气候变化对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的影响第69-71页
        3.3.2 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第71-72页
        3.3.3 研究区碳储量分析第72-73页
        3.3.4 研究区碳源/汇分析第73-74页
        3.3.5 研究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第74-78页
        3.3.6 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储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第78-81页
        3.3.7 未来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第81-82页
4 讨论第82-88页
    4.1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适用性与验证第82-85页
    4.2 研究区单位碳储量的分析第85页
    4.3 研究区碳源/汇的生物、气候特征第85-88页
5 结论第88-90页
6 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展望第90-92页
    6.1 创新点第90页
    6.2 存在的不足第90页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应力调控的硅基氮化镓材料和器件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理瞬态基底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