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1-19页
    (一)论文选题意义第11-13页
        1.理论意义第11-12页
        2.现实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14页
        2.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4-17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19页
        1.研究方法第17-18页
        2.创新之处第18-19页
一、道德需要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第19-31页
    (一)道德需要的界定第19-22页
        1.道德需要的已有界定第19-21页
        2.道德需要的再界定第21-22页
    (二)社会公正的内涵第22-25页
        1.社会公正的核心规定第22-24页
        2.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第24-25页
    (三)道德需要与社会公正的内在联系第25-31页
        1.道德需要的社会公正诉求第25-28页
        2.社会公正的道德需要向度第28-31页
二、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第31-42页
    (一)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第31-36页
        1.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重义务表征第31-33页
        2.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成果的稳定性第33-34页
        3.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范围的广泛性第34-36页
    (二)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第36-42页
        1.坚持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第36-38页
        2.坚持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统一第38-39页
        3.坚持自由选择与平等对待的统一第39-42页
三、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实现第42-64页
    (一)当前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42-47页
        1.当前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2.当前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存在问题的成因第44-47页
    (二)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方法论原则第47-52页
        1.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结合第47-48页
        2.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相结合第48-49页
        3.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相结合第49-51页
        4.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相结合第51-52页
    (三)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对策第52-64页
        1.营造公平社会环境,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环境保障第52-55页
        2.完善道德赏罚机制,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制度支撑第55-58页
        3.加强社会公正教育,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实践主体第58-60页
        4.注重个体道德自律,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内在动力第60-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刑事非法证据发现方式立法完善研究
下一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起诉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