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引言 | 第15-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0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6页 |
2.1.1 安吉森林植被区 | 第23-24页 |
2.1.2 铜矿废弃地 | 第24-25页 |
2.1.3 煤矿塌陷区 | 第25-26页 |
2.1.4 滩涂盐碱地 | 第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土样采集 | 第26-27页 |
2.2.2 土壤性质测定 | 第27页 |
2.2.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2.2.4 土壤微生物测定 | 第28-30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板栗林、毛竹林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分析 | 第31-51页 |
3.1 板栗林、毛竹林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32-39页 |
3.2.1 土壤微生物OTU数目和测序统计 | 第32-34页 |
3.2.2 土壤微生物主要菌属组成 | 第34-39页 |
3.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39-43页 |
3.3.1 板栗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39-41页 |
3.3.2 毛竹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41-43页 |
3.4 土壤酶活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1 板栗林土壤酶活性 | 第43-44页 |
3.4.2 毛竹林土壤酶活性 | 第44-45页 |
3.5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45-48页 |
3.5.1 板栗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45-47页 |
3.5.2 毛竹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47-48页 |
3.6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铜矿区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分析 | 第51-62页 |
4.1 铜矿区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4.2 铜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2-55页 |
4.2.1 土壤微生物OTU数目和测序统计 | 第52-53页 |
4.2.2 土壤微生物主要菌属组成 | 第53-55页 |
4.3 铜矿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55-57页 |
4.4 铜矿区土壤酶活性分析 | 第57-58页 |
4.5 铜矿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58-60页 |
4.6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煤矿区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分析 | 第62-73页 |
5.1 煤矿区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 第62-63页 |
5.2 煤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63-66页 |
5.2.1 土壤微生物OTU数目和测序统计 | 第63-64页 |
5.2.2 土壤微生物主要菌属组成 | 第64-66页 |
5.3 煤矿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66-68页 |
5.4 煤矿区土壤酶活性分析 | 第68-69页 |
5.5 煤矿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69-71页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分析 | 第73-85页 |
6.1 盐碱地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 第73-74页 |
6.2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74-77页 |
6.2.1 土壤微生物OTU数目和测序统计 | 第74-75页 |
6.2.2 土壤微生物主要菌属组成 | 第75-77页 |
6.3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77-79页 |
6.4 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分析 | 第79-80页 |
6.5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CCA分析 | 第80-81页 |
6.6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7.1 结论 | 第85-87页 |
7.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 第85页 |
7.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 第85-86页 |
7.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的变化规律 | 第86页 |
7.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 第86-87页 |
7.1.5 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建议 | 第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详细摘要 | 第10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