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OFDM发展简述 | 第16-17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CO-OFDM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物理层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3 CO-OFDM系统抑制FWM效应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结构与安排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CO-OFDM传输系统研究 | 第25-37页 |
2.1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5-29页 |
2.1.1 OFDM信号的产生 | 第25-27页 |
2.1.2 采用DFT实现OFDM信号 | 第27-28页 |
2.1.3 OFDM信号的循环前缀(CP) | 第28-29页 |
2.2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原理 | 第29-31页 |
2.3 CO-OFDM技术 | 第31-36页 |
2.3.1 CO-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2.3.2 CO-OFDM系统面临的挑战 | 第34-35页 |
2.3.3 CO-OFDM系统的优点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CO-OFDM系统典型调制方式研究 | 第37-49页 |
3.1 QAM调制解调技术 | 第37-42页 |
3.1.1 QAM调制原理 | 第37-38页 |
3.1.2 QAM解调原理 | 第38-39页 |
3.1.3 QAM调制仿真 | 第39-42页 |
3.2 QPSK调制解调技术 | 第42-47页 |
3.2.1 QPSK调制原理 | 第42-43页 |
3.2.2 QPSK解调原理 | 第43-45页 |
3.2.3 QPSK调制仿真 | 第45-47页 |
3.3 16QAM和QPSK调制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CO-OFDM系统的物理层损伤模型 | 第49-60页 |
4.1 线性损伤 | 第49-50页 |
4.1.1 功率损失 | 第49-50页 |
4.1.2 色散 | 第50页 |
4.1.3 偏振模色散 | 第50页 |
4.1.4 自发辐射放大(ASE)噪声 | 第50页 |
4.2 非线性损伤 | 第50-52页 |
4.2.1 非线性效应产生机理 | 第51-52页 |
4.2.2 自相位调制 | 第52页 |
4.2.3 交叉相位调制 | 第52页 |
4.2.4 四波混频 | 第52页 |
4.3 CO-OFDM系统物理层损伤建模 | 第52-59页 |
4.3.1 CO-OFDM系统下的ASE噪声模型 | 第54页 |
4.3.2 CO-OFDM系统的FWM噪声模型 | 第54-55页 |
4.3.3 物理层损伤建模与仿真 | 第55-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CO-OFDM系统FWM效应抑制方法研究 | 第60-72页 |
5.1 抑制FWM效应的典型方法 | 第60-69页 |
5.1.1 改变工作波长法 | 第60-61页 |
5.1.1.1 利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抑制FWM效应 | 第60-61页 |
5.1.1.2 改变工作波长 | 第61页 |
5.1.2 色散管理法 | 第61-64页 |
5.1.2.1 色散对光纤FWM效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5.1.2.2 色散管理抑制FWM | 第62-63页 |
5.1.2.3 色散管理模型 | 第63-64页 |
5.1.3 光相位共轭法 | 第64-67页 |
5.1.3.1 光相位共轭的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5.1.3.2 光相位共轭系统模型 | 第65-67页 |
5.1.4 功率分配算法 | 第67-69页 |
5.2 抑制FWM效应方法比较分析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