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柔性传感器技术 | 第14-15页 |
1.2.2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研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来源、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课题的来源、意义 | 第16-17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实验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聚氨酯化学及导电聚氨酯弹性体导电机理 | 第19-25页 |
2.1 聚氨酯化学 | 第19-21页 |
2.1.1 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 | 第19-20页 |
2.1.2 异氰酸酯与胺的反应 | 第20页 |
2.1.3 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 | 第20-21页 |
2.1.4 反应速率 | 第21页 |
2.2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导电机理 | 第21-23页 |
2.2.1 导电通路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隧道效应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电场发射理论 | 第23页 |
2.3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导电特性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 第25-3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3.1.1 基体材料 | 第25-26页 |
3.1.2 导电填料 | 第26-27页 |
3.1.3 助剂添加剂 | 第27-28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3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制备工艺 | 第29-32页 |
3.3.1 预聚体合成中的计算 | 第29-31页 |
3.3.2 MOCA用量的计算 | 第31页 |
3.3.3 制备工艺 | 第31页 |
3.3.4 制备试样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研究 | 第35-43页 |
4.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4.2 乙炔炭黑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 | 第36-37页 |
4.3 超导炭黑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 | 第37-38页 |
4.4 碳纳米管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4.5 纳米石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 | 第39-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碳系填料对聚氨酯弹性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 第43-59页 |
5.1 实验填料配比及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5.2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导电性能 | 第44-47页 |
5.2.1 填料分散状态分析 | 第44-45页 |
5.2.2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体积电阻率 | 第45-47页 |
5.3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力敏效应 | 第47-51页 |
5.3.1 压阻效应 | 第47-48页 |
5.3.2 压阻范围及压力敏感区间 | 第48-51页 |
5.4 迟滞性 | 第51-54页 |
5.5 驰豫性 | 第54-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碳纳米管对乙炔炭黑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第59-65页 |
6.1 实验填料配比及技术路线 | 第59-60页 |
6.2 导电聚氨酯弹性体的电阻率 | 第60页 |
6.3 复合材料电镜分析 | 第60-61页 |
6.4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第61-63页 |
6.4.1 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与结构关系 | 第61-62页 |
6.4.2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6.5 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展望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