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金属纳米结构对染料分子和稀土离子光学性质的调控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简介第13-31页
    1.1 贵金属纳米材料介绍第13-18页
    1.2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第18-31页
        1.2.1 表面等离激元-激子强耦合体系第21-27页
        1.2.2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第27-28页
        1.2.3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效应第28-31页
第二章 金纳米棒-近红外染料IR-806耦合体系光学性质的研究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样品的化学制备与表征第32-34页
        2.2.1 金纳米棒的化学制备过程第32-33页
        2.2.2 耦合体系的化学制备过程第33页
        2.2.3 耦合体系表征过程中的仪器及设备第33-34页
    2.3 AuNR@IR806耦合体系的形貌第34-37页
        2.3.1 耦合体系的形成机理第34-35页
        2.3.2 耦合体系的形貌表征第35-37页
    2.4 AuNR@IR806耦合体系光学性质的研究第37-47页
        2.4.1 金纳米棒的纵向吸收峰位对耦合体系共振峰的影响第37-41页
        2.4.2 染料浓度对耦合体系共振峰的影响第41-44页
        2.4.3 金纳米棒表面与染料之间距离对体系耦合强度的影响第44-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复合结构的化学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第49-59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样品的化学制备表征第49-52页
        3.2.1 二氧化硅/金纳米壳的化学制备过程第49-51页
        3.2.2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的化学制备过程第51页
        3.2.3 样品表征过程中的仪器及设备第51-52页
    3.3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的形貌特征及其光学性质第52-58页
        3.3.1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的纳米结构及消光特性第52-55页
        3.3.2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第55-57页
        3.3.3 二氧化硅/金/银纳米壳结构的非线性响应第57-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AuNR@Nd_2O_3蛋黄核壳结构的发光第59-75页
    4.1 引言第59-61页
    4.2 样品的化学制备与表征第61-62页
        4.2.1 金纳米棒/氧化钕蛋黄核壳结构的化学制备第61页
        4.2.2 氧化钕空心壳结构的化学制备第61-62页
        4.2.3 样品表征过程中的实验仪器及设备第62页
    4.3 金纳米棒/氧化钕复合物和氧化钕复合物的形貌第62-68页
        4.3.1 金纳米棒/氧化钕蛋黄核壳结构的形貌及形成机理第62-65页
        4.3.2 氧化钕中空纳米壳结构的形貌及形成机理第65-68页
    4.4 金纳米棒/氧化钕蛋黄核壳纳米复合物的下转换发光光谱第68-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五章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金纳米壳复合物的制备第75-85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样品的化学制备第75-78页
        5.2.1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介孔和无孔)纳米颗粒的化学制备第75-77页
        5.2.2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金纳米壳纳米颗粒的化学制备第77-78页
        5.2.3 样品的表征过程中的实验仪器及设备第78页
    5.3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金纳米壳复合物的形成过程及消光光谱第78-84页
        5.3.1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介孔)/金纳米壳的消光光谱及形貌第78-82页
        5.3.2 金纳米棒/二氧化硅(无孔)/金纳米壳的消光光谱及形貌第82-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内容总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13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般模糊关系的不确定性度量
下一篇:基于新得分函数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