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研究--以桐城市Y村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农村社区 | 第15页 |
(二) 农村社区治理 | 第15-16页 |
(三) 农村社区治理主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Y村社区概述及其治理状况 | 第17-23页 |
一、Y村基本概况 | 第17-18页 |
二、Y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 | 第18-23页 |
(一) 农村精英参与治理 | 第18-19页 |
(二) 集体经济发展提升 | 第19-20页 |
(三) 漠视环境改造 | 第20-21页 |
(四) 乡村文化的嬗变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一、相关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一) 治理主体 | 第23-24页 |
(二) 公共服务薄弱 | 第24-25页 |
(三) 生态环境受损 | 第25-26页 |
(四) 乡村文化嬗变指向不明 | 第26-27页 |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农村治理主体参与治理不足 | 第27-28页 |
(二) 乡村共同体观念淡薄 | 第28-29页 |
(三) 经济发展的制约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述评 | 第31-36页 |
一、政府主导型治理 | 第31-32页 |
二、社区与政府二元共治 | 第32-33页 |
三、社区自治 | 第33-34页 |
四、现有治理模式的不足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 第36-49页 |
一、治理方式变迁的诉求:多元共治 | 第36-38页 |
(一) 理论视角 | 第36-38页 |
(二) 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理论指向 | 第38页 |
二、多元合作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38-42页 |
(一) 乡镇政府 | 第39-40页 |
(二) 农村社区居民 | 第40页 |
(三) 农村社会组织 | 第40-41页 |
(四) 企业 | 第41-42页 |
三、多元主体治理的践行需求 | 第42-44页 |
(一) 政府指导 | 第43页 |
(二) 践行基层民主 | 第43-44页 |
(三) 提升农民参与治理能力 | 第44页 |
四、农村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功能效应 | 第44-49页 |
(一) 利于公共服务实施 | 第44-46页 |
(二) 利于环境生态保护 | 第46-47页 |
(三) 利于传统文化良性嬗变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