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1.1 磷酰胺化合物的简介 | 第8页 |
1.2 磷酰胺化合物合成方法 | 第8-18页 |
1.2.1 Atherton-Todd反应 | 第9-12页 |
1.2.2 磷酰氯的胺化 | 第12-13页 |
1.2.3 The Staudinger-phosphite反应 | 第13-14页 |
1.2.4 金属活化C—H键与磷酰基叠氮化合物偶联 | 第14页 |
1.2.5 金属催化的P(O)—H化合物与胺偶联 | 第14-16页 |
1.2.6 I_2催化的P(O)—H化合物与胺偶联 | 第16-17页 |
1.2.7 其它方法 | 第17-18页 |
1.3 N-卤代酰亚胺/DBU策略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1 N-卤代酰亚胺/DBU之间的卤键作用 | 第18页 |
1.3.2 N-卤代酰亚胺/DBU策略的卤代、胺化及卤胺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选题依据 | 第20-23页 |
2.1 选题依据 | 第20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0-23页 |
2.2.1 仪器 | 第20-21页 |
2.2.2 试剂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磷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3-33页 |
3.1 底物的合成 | 第23页 |
3.2 反应条件优化 | 第23-24页 |
3.3 磷酰亚胺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3.4 底物范围的扩展 | 第25-27页 |
3.4.1 P(O)—H化合物范围的扩展 | 第25-26页 |
3.4.2 N-卤代酰亚胺范围的扩展 | 第26页 |
3.4.3 P(O)—H化合物与外加胺的反应 | 第26-27页 |
3.5 机理探究 | 第27-28页 |
3.6 可能的机理 | 第28页 |
3.7 小结 | 第28-29页 |
3.8 产物表征 | 第29-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录 | 第3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