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在校生升学压力问题研究--以黄山市H中学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15页
    一、相关概念第11-12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一) 研究目的第12-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国内外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研究第15-19页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5-16页
        (一) 中学生压力来源第15页
        (二)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的研究第15-16页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6-17页
        (一) 关于压力的来源第16页
        (二) 关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学校环境的关系研究第16-17页
        (三)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压力的研究第17页
    三、已有研究局限第17-19页
第二章 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的表现及原因第19-24页
    一、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的表现第19-21页
        (一) 体育锻炼少,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低下第19页
        (二) 学习方法不当,考前焦虑第19-20页
        (三) 沟通意愿低,社交不畅第20页
        (四) 环境认知能力有限,规划不足第20-21页
    二、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的成因分析第21-24页
        (一) 个体心理障碍导致自我增压第21页
        (二) 家庭的支持环境影响学生压力程度高低第21-22页
        (三) 学校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压力走向第22页
        (四) 朋辈群体间学习成绩竞争第22-23页
        (五) 社会主流期望形成的外界压力第23页
        (六) 特殊事件形成的应试压力第23-24页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必要性及优势第24-29页
    一、社会工作介入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必要性第24-26页
        (一) 多样及复合型升学压力下,社会工作的预防性介入第24页
        (二) 释放压力构建良性沟通环境,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介入第24-25页
        (三) 挖掘潜能,社会工作的发展性介入第25页
        (四) 政府关注,发挥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第25-26页
    二、社会工作介入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优势第26-29页
        (一) 专业理念契合学生实际第26-27页
        (二) 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与工作形式的优越性第27页
        (三) 推进政府准确购买中学生需求服务,完善政策设计第27-29页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个案实务过程第29-46页
    一、危机干预模式及其应用第29-36页
        (一) 概况第29-30页
        (二) 案主问题分析与资源评估第30-32页
        (三) 个案目标第32页
        (四) 介入第32-35页
        (五) 个案评估第35-36页
    二、理性情绪行为模式及其应用第36-44页
        (一) 概况第37页
        (二) 案主问题分析及资源评估第37-38页
        (三) 个案目标第38-39页
        (四) 介入第39-43页
        (五) 个案评估第43-44页
    三、建议第44-46页
        (一) 坚持以应届毕业生需求为导向第44页
        (二) 稳固家庭成员与案主的强关系第44-45页
        (三)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第45页
        (四) 社会工作者自身需要加强心理辅导知识能力第45-46页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初三应届毕业生升学压力问题的团体辅导过程第46-54页
    一、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第46-50页
        (一) 小组名称第46页
        (二) 小组缘起第46-47页
        (三) 小组活动的理论架构第47页
        (四) 目的及目标第47-48页
        (五) 人员招募第48页
        (六) 活动内容第48-50页
    二、各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第50-52页
    三、小组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及改进第52-53页
        (一) 活动开展距离中考近导致组员家长有顾虑第52页
        (二) 小组成员初始阶段参与度不高第52-53页
        (三) 工作员在小组活动时间控制上有不足第53页
        (四) 组内出现次小组第53页
    四、评估方法第53-54页
        (一) 过程评估第53页
        (二) 服务效果评估第53页
        (三) 辅助工作员的反馈及小组工作观察员记录表第53-54页
总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己内酯解聚酶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的研究
下一篇:盐碱化羊草草地固氮微生物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