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引言第12-24页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2-14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一) 关于人格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二) 关于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人格特征研究第17-18页
        (三) 关于残疾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第18-19页
        (四) 关于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格健全培养对策的研究第19-21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1-24页
        (一) 研究思路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页
        (三) 创新尝试第22-24页
第—章 残疾文化的社会歧视取向与残疾人的人格教育第24-40页
    一、身体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规训逻辑第24-28页
        (一) 人格问题是社会文化塑造的客观结果第24-27页
        (二) 身体与身体文化第27-28页
    二、残疾歧视境遇下的弱势群体及其权利被剥夺逻辑第28-35页
        (一) 残疾人所遭受歧视的多种表现形式第28-30页
        (二) 社会歧视境遇下的残障群体“缺场”第30-32页
        (三) 社会群体的分类思想、界限及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第32-35页
    三、残疾人人格教育的道德内涵与社会融入旨归第35-40页
        (一) 人格内涵与作为道德教育的人格教育第35-38页
        (二) 改善残疾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第38-40页
第二章 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问题及成因分析第40-60页
    一、残疾大学生及其人格特点第40-46页
        (一) 残疾大学生的概念界定及基本状况第41-42页
        (二) 残疾大学生的不同人格表现形式第42-43页
        (三) 不同类型残疾大学生的人格表现第43-46页
    二、残疾大学生的人格问题第46-49页
        (一) 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第46-47页
        (二) 残疾大学生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第47-48页
        (三) 残疾大学生的心理与道德认知偏颇第48-49页
    三、影响残疾大学生人格健全的主要因素分析第49-60页
        (一) “污名”及其对残疾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第49-51页
        (二) 生活困境与社会隔离第51-54页
        (三) 教育不公平及水平落后导致残疾大学生人格障碍第54-56页
        (四) 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滞后性第56-60页
第三章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资源及基本原则第60-78页
    一、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可借鉴的理论资源第60-69页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第60-61页
        (二) 马斯洛的动机和需求层次理论第61-62页
        (三) 有关焦虑的分析与治疗的理论第62-63页
        (四) 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理论第63-65页
        (五) 统一人格理论第65-66页
        (六) 蒙台梭利和马卡连柯的特殊人格教育理论第66-67页
        (七) 森田疗法第67-68页
        (八) 中国古代与近代的特殊教育思想第68-69页
    二、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第69-78页
        (一) 坚持特殊教育对象的多维化原则第69-72页
        (二) 坚持协同教育与融合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72-74页
        (三) 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第74-76页
        (四) 坚持正面导向原则,清除“污名化”影响第76-78页
第四章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建构第78-95页
    一、着力于残疾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性的教育第78-82页
        (一) 注重对积极的自我评价与关系协调能力的培养第79-80页
        (二) 达致以克服自卑为前提的自尊意识的培养第80-82页
        (三) 聚焦于增强人格独立性的教育第82页
    二、有效开展针对残疾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第82-84页
    三、积极拓展生命教育与人道主义关怀教育第84-86页
    四、开展对残疾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86-89页
        (一) 引导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与分析导向第87-88页
        (二) 培育残疾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实践价值观第88-89页
    五、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第89-95页
        (一) 加强生活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第90-91页
        (二) 提升残疾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第91-92页
        (三) 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适应性第92-95页
第五章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策略第95-120页
    一、构建和完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机制第95-101页
        (一) 抓好残疾大学生德育和心理教育课堂教学第96-98页
        (二) 推进残疾大学生班级德育文化建设第98-100页
        (三) 在特殊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和平等人格教育第100-101页
    二、构建和完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环境渗透与社会实践机制第101-107页
        (一) 注重残疾大学生人格发展良好环境氛围营造第101-102页
        (二) 加强特殊教育校园与社区残疾文化价值观建设第102-104页
        (三) 增强自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培养第104-107页
    三、积极探索人格教育多元保障与整合机制第107-114页
        (一) 挖掘并发挥融合教育模式的多元保障功能第107-109页
        (二) 为残疾伦理观念改善提供宣传和制度保障第109-111页
        (三) 促进残疾大学生补偿教育与潜能开发第111-114页
    四、注重社会环境改善(他助)和个体正面转化(自助)的配合第114-120页
        (一) 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污名化”的策略分析第114-116页
        (二) 残疾大学生形象重塑与行为模式培养第116-120页
结语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第126-127页
后记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