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半空间中凹陷地形对平面波散射解析方法的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局部地形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2 解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7 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两相饱和土中弹性波基本理论 | 第25-31页 |
2.1 两相饱和多孔介质中弹性波的理论发展 | 第25页 |
2.2 两相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 | 第25-26页 |
2.3 两相饱和多孔介质的本构关系 | 第26页 |
2.4 饱和多孔波动方程的解 | 第26-28页 |
2.5 饱和两相介质中的材料参数及其简化 | 第28-29页 |
2.5.1 弹性模量和动力质量系数 | 第28-29页 |
2.5.2 材料参数特殊情况下的简化 | 第29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29-31页 |
3 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的散射 | 第31-73页 |
3.1 凹陷地形模型 | 第31-32页 |
3.2 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2.1 透水边界条件 | 第32页 |
3.2.2 不透水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3 场地中的波场分析 | 第33-37页 |
3.3.1 自由波场分析 | 第33-36页 |
3.3.2 凹陷场地中的波场分析 | 第36页 |
3.3.3 场地中总波场势函数 | 第36-37页 |
3.4 圆弧处零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7-40页 |
3.5 半空间零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0-46页 |
3.6 问题的解 | 第46-54页 |
3.6.1 透水边界情况 | 第46-50页 |
3.6.2 不透水边界情况 | 第50-52页 |
3.6.3 地面位移表达式 | 第52-54页 |
3.7 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第54-57页 |
3.7.1 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第54-56页 |
3.7.2 本文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56-57页 |
3.8 方法的精度分析和对比验证 | 第57-63页 |
3.8.1 方法的精度分析 | 第57-60页 |
3.8.2 两相情况下的对比验证 | 第60-63页 |
3.9 计算与分析 | 第63-70页 |
3.9.1 透水边界下位移分析 | 第63-67页 |
3.9.2 不透水边界下位移分析 | 第67-70页 |
3.10 本章结论 | 第70-73页 |
4 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SV波的散射 | 第73-103页 |
4.1 凹陷地形模型 | 第73-74页 |
4.2 边界条件 | 第74页 |
4.3 场地中的波场分析 | 第74-80页 |
4.3.1 自由波场分析 | 第74-78页 |
4.3.2 凹陷场地中的波场分析 | 第78-79页 |
4.3.3 场地中总波场势函数 | 第79-80页 |
4.4 圆弧处零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80-81页 |
4.5 半空间零应力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81-82页 |
4.6 问题的解 | 第82-87页 |
4.6.1 透水边界情况 | 第82-83页 |
4.6.2 不透水边界情况 | 第83-85页 |
4.6.3 地面位移表达式 | 第85-87页 |
4.7 方法的有效性和对比验证分析 | 第87-94页 |
4.7.1 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第87-88页 |
4.7.2 方法的正确性和精度分析 | 第88-91页 |
4.7.3 两相情况下的对比验证 | 第91-94页 |
4.8 计算与分析 | 第94-101页 |
4.8.1 透水边界下位移分析 | 第94-97页 |
4.8.2 不透水边界下位移分析 | 第97-101页 |
4.9 本章结论 | 第101-10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结论 | 第103-104页 |
5.2 下阶段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