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螯合物催化臭氧氧化腈纶废水典型污染物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腈纶生产工艺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腈纶生产工艺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腈纶生产工艺现状 | 第11页 |
1.3 腈纶废水特点及组分 | 第11-12页 |
1.3.1 废水特点 | 第11页 |
1.3.2 废水组分 | 第11-12页 |
1.4 腈纶废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4.1 混凝法 | 第12页 |
1.4.2 膜法 | 第12-13页 |
1.4.3 内电解法 | 第13-14页 |
1.4.4 高级氧化法 | 第14-18页 |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催化臭氧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药品及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2.3 气相臭氧浓度测定 | 第20-21页 |
2.2.4 实验水样配制 | 第21页 |
2.2.5 COD 去除率 | 第21页 |
2.3 金属离子催化臭氧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3.1 直接臭氧化及OH-催化臭氧化作用 | 第22-24页 |
2.3.2 过渡金属催化臭氧化作用 | 第24-25页 |
2.3.3 ·OH与有机物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金属螯合物催化臭氧氧化特性研究 | 第26-46页 |
3.1 不同体系氧化丁二腈的效能比较 | 第26-27页 |
3.2 金属螯合物的选择 | 第27-32页 |
3.2.1 络合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27页 |
3.2.2 影响络合平衡的因素 | 第27-28页 |
3.2.3 络合剂的选择 | 第28-30页 |
3.2.4 金属离子的选择 | 第30-31页 |
3.2.5 Fe(II)离子与焦磷酸钠配比的确定 | 第31-32页 |
3.3 丁二腈氧化效能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32-37页 |
3.3.1 金属离子的效能实验 | 第32-34页 |
3.3.2 不同初始pH值的效能实验 | 第34-35页 |
3.3.3 不同气相臭氧投加浓度的效能实验 | 第35-36页 |
3.3.4 不同丁二腈浓度时的效能实验 | 第36页 |
3.3.5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的效能实验 | 第36-37页 |
3.4 丁二腈氧化效能的正交实验研究 | 第37-44页 |
3.4.1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 第37页 |
3.4.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3.4.3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法 | 第38-40页 |
3.4.4 正交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法 | 第40-43页 |
3.4.5 最佳条件下对丁二腈的氧化效能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可生化性及动力学研究 | 第46-55页 |
4.1 丁二腈可生化性研究 | 第46-47页 |
4.1.1 可生化性评价 | 第46页 |
4.1.2 可生化性效能研究 | 第46-47页 |
4.2 丁二腈动力学研究 | 第47-52页 |
4.2.1 动力学模型的提出 | 第47-48页 |
4.2.2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48-50页 |
4.2.3 综合反应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50-52页 |
4.3 小结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