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2.1 沼液的产生与性质 | 第12-15页 |
2.1.1 沼液的产生 | 第12-14页 |
2.1.2 沼液的性质 | 第14-15页 |
2.2 沼液处理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2.2.1 资源化处理技术 | 第15-22页 |
2.2.2 达标排放处理技术 | 第22-25页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4 基于营养物质部分回收的沼液资源化研究 | 第28-58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4.2 氨氮吹脱工艺研究 | 第32-35页 |
4.3 鸟粪石沉淀工艺研究 | 第35-43页 |
4.4 SBR工艺研究 | 第43-55页 |
4.4.1 活性污泥的接种与驯化 | 第43-45页 |
4.4.2 工艺参数优化(常规曝气) | 第45-50页 |
4.4.3 最佳工艺条件下对沼液的净化效果研究(常规曝气) | 第50-52页 |
4.4.4 纳米曝气对SBR工艺的优化效果研究 | 第52-55页 |
4.5 物质平衡与系统分析 | 第55-57页 |
4.6 小结 | 第57-58页 |
5 基于营养物质全回收的沼液资源化研究 | 第58-114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4页 |
5.1.1 沼液的蒸发浓缩研究 | 第58-59页 |
5.1.2 生物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9-61页 |
5.1.3 浓缩沼液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 第61-63页 |
5.1.4 浓缩沼液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研究 | 第63-64页 |
5.2 沼液的蒸发浓缩研究 | 第64-81页 |
5.2.1 不同蒸发方式对沼液浓缩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64-77页 |
5.2.2 蒸发过程冷凝水中氨氮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77-79页 |
5.2.3 两段蒸发法对沼液蒸发的效果研究 | 第79-80页 |
5.2.4 物质平衡分析 | 第80-81页 |
5.3 生物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81-102页 |
5.3.1 热解温度的影响研究 | 第81-89页 |
5.3.2 升温速率的影响研究 | 第89-94页 |
5.3.3 热解时间的影响研究 | 第94-98页 |
5.3.4 正交试验研究 | 第98-100页 |
5.3.5 性能分析 | 第100-102页 |
5.4 浓缩沼液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的缓释性能研究 | 第102-105页 |
5.5 浓缩沼液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研究 | 第105-111页 |
5.5.1 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06-108页 |
5.5.2 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108-111页 |
5.6 系统平衡分析 | 第111页 |
5.7 小结 | 第111-114页 |
6 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液资源化利用SWOT-PEST分析 | 第114-120页 |
6.1 SWOT-PEST简介 | 第114-115页 |
6.2 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液资源化利用SWOT-PEST分析 | 第115-118页 |
6.2.1 内部优势分析(S) | 第115-116页 |
6.2.2 内部劣势分析(W) | 第116页 |
6.2.3 外部机遇分析(O) | 第116-117页 |
6.2.4 外部威胁分析(T) | 第117-118页 |
6.3 构建SWOT-PEST分析矩阵 | 第118-119页 |
6.4 对策和建议 | 第119-120页 |
7 结论 | 第120-12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7.2 创新点 | 第121页 |
7.3 建议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4-13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