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前言 | 第17-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积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2 光辐射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9页 |
1.2.3 降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9页 |
1.2.4 冬小麦对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5 冬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其茎蘖穗比例的影响 | 第21页 |
1.2.7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截获、光合同化、干物质分配分析 | 第21-22页 |
1.2.8 栽培调控对冬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群体大小 | 第24页 |
2.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 第24页 |
2.3.3 叶面积指数 | 第24页 |
2.3.4 光能截获率与截获量 | 第24页 |
2.3.5 群体净光合速率 | 第24-25页 |
2.3.6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 | 第25页 |
2.3.7 土壤含水量 | 第25页 |
2.3.8 土壤贮水消耗量、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2.3.9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6页 |
2.3.10 气象数据测定 | 第26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3.1 小麦生育季气候因子差异性分析 | 第27-29页 |
3.1.1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积温差异性分析 | 第27页 |
3.1.2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光辐射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3.1.3 年际间小麦生育季降雨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其利用分析 | 第29-30页 |
3.3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 第30-32页 |
3.3.1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耗水量及耗水比例的差异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的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3.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 第32-33页 |
3.4.1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例分析 | 第32-33页 |
3.4.2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最大分蘖穗与成穗率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3.5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光能利用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3.5.1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叶面积指数 | 第33-34页 |
3.5.2 不同栽培模式下年际间冬小麦光能截获率的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3.5.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截获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3.5.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年际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3.6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稳产性分析 | 第36-41页 |
3.6.1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影响因子关联度大小的比较 | 第36-38页 |
3.6.2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与各因子相关性的比较 | 第38页 |
3.6.3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年际间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年际间气候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页 |
4.2 不同模式下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利用率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 不同模式下水分消耗及其利用率的分析 | 第42页 |
4.4 不同模式下群体结构稳定性的分析 | 第42-43页 |
4.5 不同模式下年际间光能利用及其分配过程的分析 | 第43-44页 |
4.6 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差异性分析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