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4页
    1.1 研究缘起第15-18页
        1.1.1 理论深化——对系统、深入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的召唤第16页
        1.1.2 实践困惑——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的现实需求迫切第16-17页
        1.1.3 科学化拓展——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的学科建设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8-2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8-2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5-27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27-37页
        1.3.1 “链”的概念第27-29页
        1.3.2 “教育链”的概念第29-32页
        1.3.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概念第32-37页
            1.3.3.1 历史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系统第33-34页
            1.3.3.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教育内容第34-36页
            1.3.3.3 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链式关系第36页
            1.3.3.4 链式传动过程第36-37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37-40页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7-39页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39-40页
    1.5 论文的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第40-44页
        1.5.1 论文的研究难点第40-41页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41-44页
第二章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思想资源第44-67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链的思想贡献第44-53页
        2.1.1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的链思想第44-47页
        2.1.2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链思想第47-49页
        2.1.3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链思想第49-53页
    2.2 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链思想资源第53-59页
        2.2.1 “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环节思想第54-55页
        2.2.2 “善、信、美、大、圣、神”的教育目标环节思想第55页
        2.2.3 “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环节思想第55-56页
        2.2.4 “致知、用敬、践履”的修身过程环节思想第56-57页
        2.2.5 “习、悟、过、疑”的教学过程环节思想第57页
        2.2.6 “学、问、思、辨、行”的教学过程环节思想第57-59页
    2.3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链思想资源第59-65页
        2.3.1 “模仿、接受、练习”的教学程序思想第60页
        2.3.2 “感觉、记忆、理解、练习”的教学程序思想第60-61页
        2.3.3 “观察事物、摄取材料、整理加工、明确概念、描述、定名、分类”的教学程序思想第61-62页
        2.3.4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程序思想第62-63页
        2.3.5 “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的教学程序思想第63页
        2.3.6 教育过程的阶段性、一体性思想第63-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三章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特征、功能与分类第67-83页
    3.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基本特征第67-73页
        3.1.1 实践性特征第67-69页
        3.1.2 整体性特征第69-70页
        3.1.3 关联性特征第70-71页
        3.1.4 动态性特征第71-73页
    3.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基本功能第73-78页
        3.2.1 促进改革顺利实施与实现“两个巩固”的保证功能第73-75页
        3.2.2 整体协调与内部优化的整合功能第75-76页
        3.2.3 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与确定有序生活目标的导向功能第76-78页
    3.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基本分类第78-82页
        3.3.1 总链与分链第78-79页
        3.3.2 目标链与流程链第79页
        3.3.3 理论教育链与实践教育链第79-80页
        3.3.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第80-82页
    3.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结构与运行第83-132页
    4.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结构分析所遵循的基本依据:“知、情、意、行”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过程理论第83-87页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知、情、意、行”的思想理论的指导第83-85页
        4.1.2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知、情、意、行”思想的理论精华第85-86页
        4.1.3 借鉴西方文明关于“知、情、意、行”思想的理论成果第86-87页
    4.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基本结构第87-128页
        4.2.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目标链第90-98页
            4.2.1.1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知第90-93页
            4.2.1.2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认同第93-95页
            4.2.1.3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坚定第95-96页
            4.2.1.4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际践行第96-97页
            4.2.1.5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坚信、践行的相互关系第97-98页
        4.2.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流程链第98-128页
            4.2.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第98-121页
            4.2.2.2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第121-124页
            4.2.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关系第124-128页
    4.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运行机制第128-131页
        4.3.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导向机制第128-129页
        4.3.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调控机制第129-130页
        4.3.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保障机制第130-131页
    4.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五章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现状分析第132-172页
    5.1 调查设计与实施第132-133页
    5.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现状反馈第133-164页
        5.2.1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坚信、践行的总体状况的单变量分析第133-136页
            5.2.1.1 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第133-134页
            5.2.1.2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与价值性第134页
            5.2.1.3 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的树立与践行第134-135页
            5.2.1.4 模糊认识与消极状态不能忽视第135-136页
        5.2.2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坚信、践行的总体状况的双变量分析第136-143页
            5.2.2.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涵持“非常赞成”态度的男生比例更高第136-138页
            5.2.2.2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而言,党员优于团员,团员优于群众第138-143页
        5.2.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流程链对目标链影响的整体分析第143-159页
            5.2.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含义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第143页
            5.2.3.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结构方程模型第143-150页
            5.2.3.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流程链与目标链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第150-159页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分析第159-162页
            5.2.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的百分比分析第160-161页
            5.2.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的回归分析第161-162页
        5.2.5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分析第162-164页
            5.2.5.1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的百分比分析第162-163页
            5.2.5.2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具体环节实效性的回归分析第163-164页
    5.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64-168页
        5.3.1 部分大学生存在理论认识模糊、理论不自信现象第164-165页
        5.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的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第165-166页
        5.3.3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之于理论素养的巩固作用有所欠缺第166-167页
        5.3.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有效衔接不足第167-168页
    5.4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第168-171页
        5.4.1 对大学生理论素养实际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科学认识不够第168-169页
        5.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第169页
        5.4.3 外部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第169-171页
    5.5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六章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优化建议第172-193页
    6.1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实效第172-178页
        6.1.1 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改革第172-175页
        6.1.2 以鲜明的信息化元素为线索推进教学方法体系的丰富完善第175-176页
        6.1.3 以现实的接受特点为参照推进教学话语方式的调整转换第176-178页
    6.2 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对理论教育的巩固作用第178-183页
        6.2.1 整合校内实践教育力量第178-179页
        6.2.2 加强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稳定化与规范化建设第179-181页
        6.2.3 完善虚拟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第181-183页
    6.3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有效协同第183-186页
        6.3.1 健全有效协同的沟通机制第183-184页
        6.3.2 推动大学生理论素养实际与影响因素的科学化联动调查分析第184-185页
        6.3.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日常实践教育的指导第185-186页
    6.4 争取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与协助第186-191页
        6.4.1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第186-188页
        6.4.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第188-190页
        6.4.3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第190-191页
    6.5 本章小结第191-193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93-196页
    7.1 本文主要贡献第193-195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95-196页
致谢第196-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13页
附录第213-2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液晶材料微波关键无源元件调谐技术研究
下一篇:太赫兹回旋行波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