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4-15页 |
1.2 永磁同步电动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结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漏磁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7页 |
1.2.4 永磁电机齿槽转矩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磁结构研究 | 第20-4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 第20-22页 |
2.2.1 定子结构 | 第20-21页 |
2.2.2 转子结构 | 第21-22页 |
2.3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结构的确定 | 第22-31页 |
2.3.1 转子结构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2 极数的选择 | 第23-26页 |
2.3.3 槽数的选择 | 第26页 |
2.3.4 定子绕组形式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5 铁心磁密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6 永磁体的选择和设计 | 第28-31页 |
2.4 不均匀气隙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2.4.1 不均匀气隙结构设计 | 第31页 |
2.4.2 不均匀气隙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3 不均匀气隙对空载反电势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不均匀气隙对齿槽转矩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 空载漏磁系数的计算 | 第35-39页 |
2.5.1 内置式永磁电机漏磁分布 | 第35页 |
2.5.2 漏磁系数的解析计算 | 第35-37页 |
2.5.3 漏磁系数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齿槽转矩快速准确计算方法及齿槽转矩的削弱研究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齿槽转矩的快速准确计算方法的原理 | 第40-44页 |
3.2.1 齿槽转矩解析表达式推导 | 第40-42页 |
3.2.2 通过有齿槽电枢结构气隙磁密波形求G_k | 第42-43页 |
3.2.3 通过无齿槽电枢结构气隙磁密波形求F_n | 第43页 |
3.2.4 齿槽转矩的计算 | 第43-44页 |
3.3 齿槽转矩快速准确计算方法分析 | 第44-49页 |
3.3.1 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44页 |
3.3.2 计算方法的实例分析 | 第44-49页 |
3.4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削弱措施的研究 | 第49-57页 |
3.4.1 基于极弧系数选择的齿槽转矩削弱方法 | 第50-51页 |
3.4.2 基于极弧系数组合的齿槽转矩削弱方法 | 第51-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系列化电磁设计研究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系列化电机的设计要求 | 第58-59页 |
4.3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系列化设计构想 | 第59-60页 |
4.4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系列化设计准则 | 第60-63页 |
4.4.1 电机的主要尺寸关系 | 第60-61页 |
4.4.2 相同功率不同转速的电机设计准则 | 第61-63页 |
4.4.3 相同转速不同功率的电机设计准则 | 第63页 |
4.5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计算软件的编制 | 第63-64页 |
4.6 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 | 第64-73页 |
4.6.1 样机规格要求 | 第64-65页 |
4.6.2 样机设计 | 第65-69页 |
4.6.3 样机及其测试 | 第69-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总结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