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1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实质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第13-14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 第14-17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14-15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16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与基因、代谢产物的相关性研究 | 第16-17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2 脂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脂质的分类和功能 | 第19页 |
| ·脂质组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9页 |
| ·脂质组学研究的常用数据库 | 第19-20页 |
| ·脂质组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电喷雾电离质谱法 | 第21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1页 |
| ·高效液相、超高效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 第21页 |
| ·脂质组学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 ·在现代医学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22页 |
| ·展望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临床调研 | 第24-32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4-26页 |
|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 ·病例筛选 | 第24-26页 |
| ·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5-26页 |
|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病例收集 | 第2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 3 结果 | 第27-30页 |
| ·高脂血症各证型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结果 | 第27页 |
| ·高脂血症各证型的血脂指标间的比较结果 | 第27-30页 |
| ·各证型间TC 和TG 的比较结果 | 第27-28页 |
| ·各证型间LDLC、HDLC 和VLDLC 的比较结果 | 第28-29页 |
| ·各证型间ApoA1、ApoB 和Lp(a)的比较结果 | 第29-30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部分 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患者血浆脂质组学初探 | 第32-58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第32-33页 |
| ·样品制备 | 第33页 |
| ·样品分析条件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4-35页 |
| 3 结果 | 第35-56页 |
| ·三组间年龄、性别比较结果 | 第35页 |
| ·三组间血脂指标比较结果 | 第35-38页 |
| ·三组间TC 和TG 的比较结果 | 第35-36页 |
| ·三组间LDLC、HDLC 和VLDLC 的比较结果 | 第36-37页 |
| ·三组间ApoA1、ApoB 和Lp(a)的比较结果 | 第37-38页 |
| ·脂质组学研究 | 第38-56页 |
| ·三组间原始图谱数据 | 第38-40页 |
| ·高脂血症脂质组学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 ·高脂血症两组间脂质组学分析结果比较 | 第50-56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创新点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附录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