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张载(横渠,1020~1077年)论文

张载《横渠易说》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2-34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第12-28页
        一、选题缘起第12-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28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31页
        一、研究思路第28-29页
        二、研究方法第29-31页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第31-34页
        一、创新价值第31-32页
        二、不足及解决方法第32-34页
第一章 《横渠易说》的著录、版本与辑佚第34-58页
    第一节 《横渠易说》的成书第34-36页
    第二节 《横渠易说》的著录与版本第36-54页
        一、宋元本第36-38页
        二、明清本第38-54页
    第三节 《横渠易说》的辑佚第54-58页
        一、底本及参校本第55页
        二、辑本的特点及价值第55-58页
第二章 《横渠易说》的易学观与易例第58-110页
    第一节 《横渠易说》的"易学观"第58-73页
        一、圣人作《易》第58-62页
        二、"易"与天人第62-68页
        三、圣人史观第68-71页
        四、注释观第71-73页
    第二节 《横渠易说》的诠释主旨第73-77页
        一、显义理第74-75页
        二、合天人第75-76页
        三、辟佛老第76-77页
    第三节 《横渠易说》的象数易例第77-84页
        一、刚柔说第78-79页
        二、取象说第79-80页
        三、爻位说第80-84页
    第四节 《横渠易说》的义理易例第84-110页
        一、义兼象数第84-88页
        二、以德解卦第88-89页
        三、援经解易第89-100页
        四、以史解易第100-101页
        五、以心解易第101-110页
第三章 《横渠易说》的天道论第110-138页
    第一节 天论第110-113页
        一、一物两体第110-112页
        二、太极与太虚第112-113页
    第二节 气论第113-121页
        一、《周易》经传的阴阳学说与气论第114-115页
        二、《周易》的衍生理论第115-116页
        三、《横渠易说》中的气论第116-121页
    第三节 道论第121-127页
        一、天道与天德第121-123页
        二、天地之心与天地之情第123-127页
    第四节 神论第127-133页
        一、太虚之神第127-129页
        二、天道之神第129页
        三、鬼神之神第129-131页
        四、圣人之神第131-133页
    第五节 化论第133-138页
        一、气之化第133-135页
        二、人之化第135-138页
第四章 《横渠易说》的心性论第138-152页
    第一节 心性的来源与构成第138-141页
        一、性的构成第138-140页
        二、心所从来第140-141页
    第二节 穷理与尽性第141-146页
        一、穷理尽性第141-144页
        二、先穷理而后尽性第144-146页
    第三节 天能与人谋第146-152页
        一、天能为性,人谋为能第146-148页
        二、合人谋于天能第148-152页
第五章 《横渠易说》的工夫论第152-164页
    第一节 阴阳之道与仁智成圣第152-156页
        一、阴阳之道——《横渠易说》工夫论的天道基础第152-154页
        二、仁智成圣——《横渠易说》工夫论的人道指向第154-156页
    第二节 蒙颐养正论第156-164页
        一、蒙卦的养正观第156-158页
        二、颐卦的养正观第158-161页
        三、养正工夫论第161-164页
第六章 《横渠易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第164-176页
    第一节 张载之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第164-167页
    第二节 《横渠易说》的"天人合一"思想第167-174页
        一、张载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第168-170页
        二、"天人合一"的工夫进路第170-174页
    第三节 易学与张载天人哲学第174-176页
结语第176-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204页
致谢第204-20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08-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文化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下一篇:精神生活的治理逻辑--马克思人学价值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