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引言 | 第12页 |
·氯酚类有机物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氯酚类有机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氯酚类有机物的降解方法 | 第14-17页 |
·二氯苯酚和三氯苯酚的非生物降解 | 第14页 |
·二氯苯酚和三氯苯酚的微生物降解 | 第14-17页 |
·微生物对氯酚类有机物的降解机制 | 第17-19页 |
·氧化脱氯机制 | 第17-18页 |
·还原脱氯机制 | 第18-19页 |
·共代谢降解机制 | 第19页 |
·氯酚类有机物生物降解新进展 | 第19-20页 |
·基因工程菌的开发利用 | 第19页 |
·细胞固定化技术 | 第19-20页 |
·酶工程 | 第20页 |
·生物强化技术 | 第20页 |
·生物降解与物化手段协同作用 | 第20页 |
·光合细菌及其应用综述 | 第20-26页 |
·光合细菌的基本特性 | 第20-21页 |
·光合细菌的分类 | 第21页 |
·光合细菌的菌体组成及营养成分 | 第21页 |
·光合细菌的一般生理性质 | 第21-22页 |
·光合细菌的应用 | 第22-26页 |
·光合细菌处理有机废水的缺点 | 第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光合细菌的增殖培养 | 第28-42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实验菌种 | 第28-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菌体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菌种性质 | 第31-34页 |
·菌悬液浓度和光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不同碳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乙酸钠浓度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氮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氯化铵浓度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微量元素溶液添加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生长因子添加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光合细菌降解二氯苯酚的研究 | 第42-57页 |
·引言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实验菌种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2,6-DCP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6页 |
·PSB-DR 静息细胞对2,6-DCP 的降解 | 第46页 |
·醋酸钠的影响 | 第46-48页 |
·光照的影响 | 第48-49页 |
·供氧条件的影响 | 第49-50页 |
·初始pH 的影响 | 第50页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氯化铵的影响 | 第51-52页 |
·2,6-DCP 降解途径的推测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光合细菌降解三氯苯酚的研究 | 第57-70页 |
·引言 | 第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菌种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页 |
·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2,4,6-TCP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9-60页 |
·PSB-DR 静息细胞对2,4,6-TCP 的降解 | 第60-61页 |
·醋酸钠的影响 | 第61-62页 |
·光照的影响 | 第62-63页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初始pH 的影响 | 第64-65页 |
·氯化铵的影响 | 第65-66页 |
·生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6页 |
·2,4,6-TCP 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