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油菜子(芸苔)病虫害论文

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治理及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增效减量使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0页
    1 油菜菌核病的研究概况第14-19页
        1.1 油菜菌核病的病症第14-15页
        1.2 病原物与分类地位第15页
        1.3 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第15-16页
        1.4 油菜菌核病的综合治理第16-19页
            1.4.1 农业防治第16-17页
            1.4.2 生物防治第17页
            1.4.3 选育抗病品种第17-18页
            1.4.4 化学防治第18-19页
    2 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研究进展第19-30页
        2.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2.1.1 主要品种第19页
            2.1.2 作用机理第19页
            2.1.3 抗药性机制第19-20页
        2.2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研究的现状第20-21页
            2.2.1 主要品种第20页
            2.2.2 作用机理第20-21页
            2.2.3 抗药性机制第21页
        2.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2.3.1 主要品种第22-24页
            2.3.2 作用机理第24-25页
            2.3.3 抗药性分子机制第25-26页
        2.4 琥珀酸脱氢酶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2.4.1 主要品种第27-28页
            2.4.2 作用机理第28页
            2.4.3 抗药性机制第28-30页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32页
    参考文献第32-40页
第二章 治理油菜菌核病抗多菌灵与菌核净的药剂筛选第40-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1.1 药剂及培养基第41-42页
        1.2 菌株的采集与分离第42页
        1.3 菌株对多菌灵及菌核净的敏感性测定第42-43页
        1.4 抗性稳定性及交互抗药性测定第43页
        1.5 抗性菌株对不同种类药剂敏感性筛选第43-45页
            1.5.1 离体叶片上对病斑的抑制作用第43-44页
            1.5.2 保护与治疗作用测定第44页
            1.5.3 田间药效试验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2.1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菌核净的敏感性第45-47页
        2.2 抗药性菌株的稳定性及交互抗药性第47-49页
        2.3 不同种类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抗药性治理药剂筛选第49-52页
            2.3.1 不同杀菌剂在接种叶片上的防效第49-50页
            2.3.2 氯啶菌酯和啶酰菌胺的保护与治疗作用第50-51页
            2.3.3 氯啶菌酯和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效第51-5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菌对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的抗药性风险评估第58-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1.1 供试菌株第59页
        1.2 药剂及培养基第59页
        1.3 油菜菌核病菌对两种药剂敏感性基线的建立第59-60页
        1.4 药剂驯化获得抗药性菌株第60-63页
            1.4.1 抗药性频率、水平及稳定性第60页
            1.4.2 交互抗药性测定第60-61页
            1.4.3 菌丝生长速率及产菌核能力测定第61页
            1.4.4 致病力测定第61页
            1.4.5 抗药性菌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61-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78页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氯啶菌酯及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第63-68页
        2.2 抗药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第68-78页
            2.2.1 抗药性频率、水平及稳定性第68-69页
            2.2.2 交互抗药性第69-70页
            2.2.3 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以及致病力第70-73页
            2.2.4 抗药性突变体对渗透压、氧化压及SHAM的敏感性第73-74页
            2.2.5 抗药性突变体的电导率及呼吸作用第74-76页
            2.2.6 抗药性突变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草酸含量测定第76-7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第四章 油菜菌核病菌对氯啶菌酯及啶酰菌胺的抗药性机制研究第84-11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94页
        1.1 供试菌株、载体第85-86页
        1.2 药剂与培养基第86页
        1.3 油菜菌核病菌基因组DNA、RNA的提取第86页
        1.4 PCR反应体系第86-89页
        1.5 Cytb基因序列分析第89页
        1.6 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位点及进化分析第89页
        1.7 Cytb及琥珀酸脱氢酶基团表达量测定第89-91页
        1.8 抗药性与敏感性菌株SdhB基因同源替换第91-93页
            1.8.1 基因替换载体的构建第91-93页
            1.8.2 PEG介导的油菜菌核病菌原生质体转化第93页
            1.8.3 基因替换突变体的验证第93页
        1.9 抗药性与敏感性菌株SdhB基因替换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第93-94页
            1.9.1 突变体对药剂敏感性测定第93页
            1.9.2 菌丝生长及产菌核能力测定第93-94页
            1.9.3 致病力测定第94页
            1.9.4 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第9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4-106页
        2.1 氯啶菌酯抗性和敏感菌株Cytb基因序列分析第94-95页
        2.2 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位点及进化分析第95-100页
        2.3 Cyt b及琥珀酸脱氢酶基因表达分析第100-101页
        2.4 SdhB基因替换突变体的获得第101页
        2.5 SdhB基因替换突变体的生物学特征第101-106页
            2.5.1 突变体对药剂的敏感性第101-102页
            2.5.2 菌丝生长及产菌核能力第102-103页
            2.5.3 致病力分析第103-104页
            2.5.4 与菌核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104-10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第五章 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增效减量使用技术第114-1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8页
        1.1 供试菌株第115页
        1.2 药剂及培养基第115页
        1.3 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的混用比例设计第115页
        1.4 氯啶菌酯和啶酰菌胺与其它杀菌剂混用比例设计第115-118页
        1.5 杀菌剂增效减量混用的田间药效试验第118页
        1.6 实验结果计算第11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8-122页
        2.1 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增效配比筛选第118-119页
        2.2 氯啶菌酯和啶酰菌胺与其它杀菌剂的增效配比筛选第119-121页
        2.3 杀菌剂增效复配制剂的田间药效第121-12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全文小结第128-130页
    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第128-129页
    二、本文创新点第129页
    三、本文尚待解决的问题第129-130页
附录第130-138页
    1 生物学实验常用试剂与培养基第130-132页
    2 油菜菌核病菌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132-134页
        2.1 CTAB法大量提取油菜菌核病菌基因组DNA第132页
        2.2 CTAB快速少量提取油菜菌核病菌基因组DNA第132-133页
        2.3 油菜菌核病菌基因组RNA的提取第133-134页
    3 SOUTHERN杂交(DNA杂交)第134-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辣椒疫霉菌诱导细胞死亡的效应因子功能研究
下一篇:雌二醇、马拉硫磷和硫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