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世界论文

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以顾炎武和伏尔泰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7页
    一、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 关于顾炎武的史学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 关于伏尔泰的史学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方法第14-17页
第一章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历史环境第17-25页
    一、17—18世纪中国史学嬗变与转型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氛围第17-20页
        (一) 处于转型中的社会环境第17-19页
        (二) 学术氛围第19-20页
    二、17—18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氛围第20-23页
        (一) 步入近代的社会环境第20-22页
        (二) 学术氛围第22-23页
    三、中西方社会历史环境异同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影响第23-25页
第二章 顾炎武的史学第25-37页
    一、顾炎武的历史观第25-28页
        (一) 顾炎武历史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第25-26页
        (二) 实用主义基础上的英雄史观第26-28页
    二、顾炎武的史学思想第28-33页
        (一) 政治经济启蒙到思想文化启蒙:早期的启蒙第28-29页
        (二) 修己治人之实学:学术之追求第29-30页
        (三) 引古筹今、经世致用:著史之目的第30-31页
        (四) “以史证经”、“经史互训”:史学地位的提高第31-33页
    三、顾炎武的治史方法第33-37页
        (一) 考据实证,博证求通:开创新的治史方法第33-34页
        (二)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反对摹仿与求古第34-37页
第三章 17—18世纪中国史学的嬗变与转型第37-43页
    一、反理学思潮的兴起第37-38页
    二、由“主于道”转向“主于事”第38-39页
    三、求真的价值理念第39-40页
    四、史学启蒙意识的觉醒第40-43页
第四章 伏尔泰的史学第43-53页
    一、伏尔泰的历史观第43-46页
        (一) 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第43-44页
        (二) 全球视野第44-45页
        (三) 浓厚的英雄史观第45-46页
    二、伏尔泰的史学思想第46-50页
        (一) 怀疑与批判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第46-48页
        (二) 书写时代文明第48-49页
        (三) 历史研究目的论第49-50页
    三、伏尔泰的治史方法第50-53页
第五章 17—18世纪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第53-61页
    一、人文主义史学向启蒙主义史学转变第53-54页
    二、历史进步观念第54-56页
    三、编纂方法的历史整体概念第56-57页
    四、史学研究比例的嬗变第57-61页
第六章 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嬗变与转型的异同分析第61-69页
    一、中西方史学嬗变的相似性第61-66页
        (一) 史料整理的科学化第61-62页
        (二) 鲜明的历史怀疑与批判精神第62-63页
        (三) 人文启蒙色彩的史学意识第63-64页
        (四) 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同第64-65页
        (五) 推崇“复古”的“借古说今”第65-66页
    二、中西方史学嬗变的差异性第66-69页
        (一) 结果与影响第66-68页
        (二) 史学研究的目的第68-69页
结语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史家对史德的认识与实践--以傅斯年与郭沫若为例
下一篇:《韩昌黎文集》中的女性墓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