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冲击地压论文

复杂条件下特厚煤层动力灾害防治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绪论第14-33页
    2.1 论文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2.1.1 论文研究来源第14页
        2.1.2 论文研究背景第14-15页
        2.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5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8页
        2.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第16-21页
        2.2.2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第21-24页
        2.2.3 冲击地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24-26页
        2.2.4 地质条件对冲击地压影响研究现状第26-28页
        2.2.5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28页
    2.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8-33页
        2.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2.3.2 论文研究方法第30-31页
        2.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第31-33页
3 多煤层开采空间应力场分布与冲击地压危险区关系第33-48页
    3.1 典型多煤层开采空间应力影响下冲击地压事故第33-35页
        3.1.1 冲击地压事故工作面概况第33-34页
        3.1.2 冲击地压事故概况第34-35页
    3.2 冲击地压事故外部力源分析第35-39页
    3.3 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和冲击危险范围估算方法第39-44页
        3.3.1 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和冲击危险范围关系第39-40页
        3.3.2 上层煤柱应力对下层煤沿走向影响模型第40-42页
        3.3.3 上层煤柱应力对下层煤沿倾向影响模型第42-44页
    3.4 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和冲击危险范围验算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8页
4 特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第48-96页
    4.1 特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特征第48-53页
        4.1.1 煤体和岩体应变能储存特征第48-52页
        4.1.2 煤层厚度对冲击地压影响分析第52-53页
    4.2 特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过程的“B-S-B”模型第53-67页
        4.2.1 特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特征第53-57页
        4.2.2 底煤屈曲破坏第57-60页
        4.2.3 底煤滑移冲击第60-67页
    4.3 恢复生产需满足条件第67-71页
        4.3.1 实现巷道和工作面围岩低应力第68-69页
        4.3.2 实现巷道和工作面围岩低密度第69页
        4.3.3 消除底板(底煤和薄脆底板)冲击隐患第69-70页
        4.3.4 建立可靠支护体系第70页
        4.3.5 建立实时监测预警体系第70页
        4.3.6 确定合理开采强度第70-71页
    4.4 恢复生产条件实现第71-85页
        4.4.1 实现低应力和低密度的方案第72-79页
        4.4.2 底煤治理的方案第79-81页
        4.4.3 建立可靠的支护体系第81-82页
        4.4.4 建立实时监测预警体系第82-84页
        4.4.5 制定合理的开采强度第84-85页
    4.5 实施效果检验和事故后复产技术体系第85-92页
        4.5.1 复产方案实施效果检验第85-91页
        4.5.2 特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后安全复产技术体系第91-92页
    4.6 基于防冲的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和综放开采的判据第92-94页
    4.7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鹤岗矿区构造型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研究第96-115页
    5.1 构造型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治理难点第96-98页
    5.2 构造型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第98-101页
    5.3 构造型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实践第101-113页
        5.3.1 工作面概况第101-102页
        5.3.2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分析第102-108页
        5.3.3 综合治理措施实施第108-111页
        5.3.4 效果检验第111-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6 “冲击-突水”复合动力灾害防治研究第115-126页
    6.1 “冲击-突水”复合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第115-117页
        6.1.1 冲击地压诱发底板突水机理第115-116页
        6.1.2 疏放水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第116-117页
    6.2 “冲击-突水”复合动力灾害防治实例第117-124页
        6.2.1 冲击地压诱发底板突水工程案例第117-118页
        6.2.2 动压对底板破坏影响实测第118-120页
        6.2.3 疏放水对围岩应力影响数值计算第120-122页
        6.2.4 “冲击-突水”复合动力灾害协同治理第122-124页
    6.3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7 结论第126-130页
    7.1 主要结论第126-127页
    7.2 创新点第127-128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附录A 创新点查新第140-143页
附录B 研究成果鉴定意见和应用证明第143-14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47-15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厚硬岩层矿井矿震与冲击复合动力灾害防控研究
下一篇:Research on Key Problems of Ivory Coasts Mining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