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洗钱识别与风险防范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5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2-13页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4-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20页
    2.1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第15页
    2.2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研究第15-16页
    2.3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第16-17页
    2.4 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研究概述第17-18页
    2.5 文献评述第18-20页
3 互联网金融洗钱识别第20-27页
    3.1 涉嫌洗钱的实际案例第20-22页
        3.1.1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犯罪所得案例第20页
        3.1.2 利用P2P网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例第20-21页
        3.1.3 以众筹、P2P、理财为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案例第21页
        3.1.4 利用余额宝理财的可疑交易案例第21-22页
    3.2 互联网金融洗钱的识别方式第22-25页
        3.2.1 行为识别第22-23页
        3.2.2 路径识别第23-24页
        3.2.3 经济成本识别第24页
        3.2.4 博弈关系识别第24-25页
    3.3 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特点及危害第25-27页
        3.3.1 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特点第25页
        3.3.2 互联网金融洗钱的危害第25-27页
4 互联网金融洗钱产生的原因分析第27-34页
    4.1 自身业务特性引发的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第27-29页
        4.1.1 互联网资金的快速流动对监测带来不利影响第27-28页
        4.1.2 远距离交易的便捷性增加了跨境洗钱风险第28页
        4.1.3 客户身份识别的不真实性导致了虚拟交易风险第28-29页
    4.2 监管不足引发的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第29-31页
        4.2.1 监管政策缺乏导致准入门槛低第29-30页
        4.2.2 反洗钱监管政策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力第30-31页
        4.2.3 洗钱犯罪向互联网金融洗钱犯罪迁徙的趋势不断加强第31页
    4.3 大数据下反洗钱资金监测困境所带来的洗钱风险第31-34页
        4.3.1 资金链碎片化导致成本增大引发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第31-32页
        4.3.2 信息不对称加强了洗钱监测难度引发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第32-33页
        4.3.3 交易记录缺失催生监测盲点引发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第33-34页
5 国外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经验借鉴第34-42页
    5.1 美国的主要研究实践第34-37页
        5.1.1 理论研究层面第34页
        5.1.2 监管实践层面第34-36页
        5.1.3 监管体系层面第36页
        5.1.4 反洗钱监管要求第36-37页
    5.2 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研究实践第37-39页
        5.2.1 英国通过行业自律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第37-38页
        5.2.2 加拿大打击洗钱的“24小时规则”第38页
        5.2.3 欧盟以立法方式细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第38-39页
    5.3 FATF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标准第39-42页
        5.3.1 FATF标准第39-40页
        5.3.2 注册或许可制度第40页
        5.3.3 客户尽职调查措施第40-41页
        5.3.4 反洗钱普遍义务第41-42页
6 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策略体系第42-50页
    6.1 构建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第42-43页
        6.1.1 落实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要求第42页
        6.1.2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第42-43页
        6.1.3 严格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第43页
    6.2 推进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监管体系第43-45页
        6.2.1 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第43-44页
        6.2.2 落实好互联网金融协会工作职责第44页
        6.2.3 加大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监管力度第44-45页
    6.3 健全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工作体系第45-46页
        6.3.1 加强对“特定非”机构进行监管第45页
        6.3.2 加强对客户身份识别的监管第45页
        6.3.3 加强对大额可疑交易报告的监管第45-46页
    6.4 强化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制约机制第46-48页
        6.4.1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建设第46-47页
        6.4.2 细化梳理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操作规程第47页
        6.4.3 加强对资金移动的动态监测和关注第47-48页
    6.5 完善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社会体系第48-50页
        6.5.1 强化互联网金融的防范意识和水平第48页
        6.5.2 加快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第48-49页
        6.5.3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的国际合作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作者简历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实施与退出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