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盘古河上游地区铜、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找矿标志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2 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6-33页 |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9页 |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9-30页 |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3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33-40页 |
| 3.1 地层 | 第34-35页 |
| 3.2 岩浆岩 | 第35-37页 |
| 3.3 构造 | 第37-38页 |
| 3.4 变质作用 | 第38-40页 |
| 第4章 研究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59页 |
| 4.1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40-50页 |
| 4.2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9页 |
| 第5章 矿化类型、矿(化)体 | 第59-66页 |
| 5.1 矿(化)类型 | 第59-65页 |
| 5.2 矿石质量及类型 | 第65页 |
| 5.3 矿体围岩 | 第65-66页 |
| 第6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 | 第66-69页 |
| 6.1 控矿条件分析 | 第66-67页 |
| 6.2 成因类型 | 第67页 |
| 6.3 找矿标志 | 第67-68页 |
| 6.4 成矿预测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