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以庭审实质化为视角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历史经纬 | 第12-21页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基本概况 | 第12-14页 |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源起发展 | 第12-13页 |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中的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一) 专家辅助人与鉴定人 | 第13页 |
(二) 专家辅助人与专家证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司法功能决定制度设计 | 第14-15页 |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价值归依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实践基础 | 第16-19页 |
一、质证鉴定意见之需要 | 第16-17页 |
二、弥补法官专业性之不足 | 第17-18页 |
三、提升当事人参与庭审能力之方式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多元化思考 | 第19-21页 |
一、中立性与偏向性之争 | 第19-20页 |
二、诉讼中的身份之惑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域外法考察 | 第21-28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剖析 | 第21-24页 |
一、专家证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二、专家证人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诉讼辅佐人制度解析 | 第24-26页 |
一、诉讼辅佐人制度的基本样态 | 第24-25页 |
二、诉讼辅佐人制度的理论探微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规范性层面的规则探讨 | 第29-31页 |
一、选任条件缺失 | 第29-30页 |
二、权利、义务及责任不明确 | 第30页 |
三、意见属性与身份定位不清晰 | 第30-31页 |
四、运行程序不健全 | 第31页 |
第二节 实证角度的动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从案例出发:折射制度设计之缺陷 | 第32-34页 |
二、用数据分析:体现制度运行之困惑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范式构建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加强专家辅助人制度的顶层设计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推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理顺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38-40页 |
一、建立庭前会议阶段鉴定意见开示制度 | 第38-39页 |
二、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探索专家辅助人制度预算保障机制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