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虫草资源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虫草的生物学 | 第11-13页 |
·虫草属真菌的生活史 | 第11-12页 |
·虫草属及其相关真菌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虫草的分类学研究 | 第13-17页 |
·虫草属的建立 | 第13页 |
·虫草属真菌依据形态学为特征的分类地位 | 第13-14页 |
·虫草属真菌依据分子系统学的分类地位 | 第14-17页 |
·菌物新命名法规 | 第17-18页 |
·虫草属及其相关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采样(Sampling) | 第20页 |
·分离(Isolation) | 第20-22页 |
·子囊孢子弹射分离法 | 第20页 |
·组织分离法 | 第20-22页 |
·标本上长出的无性型分离 | 第22页 |
·形态观察(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 第22页 |
·有性阶段的观察 | 第22页 |
·无性阶段的观察 | 第22页 |
·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ITS序列扩增与测序 | 第23-24页 |
·序列分析 | 第24页 |
·虫草子实体人工诱导 | 第24页 |
·菌种活化 | 第24页 |
·液体摇瓶培养时间确定 | 第24页 |
·子实体栽培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 第24页 |
·接种与培养 | 第24页 |
·粗提取与抑菌活性研究 | 第24-25页 |
·发酵液的处理 | 第24页 |
·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处理 | 第24-25页 |
·样品抑菌活性研究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25-26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方 | 第26-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76页 |
·蛹虫草 | 第28-32页 |
·蛹虫草有性型 | 第28页 |
·无性型 | 第28-31页 |
·人工诱导蛹虫草子实体及其子囊孢子弹射 | 第31-32页 |
·珊瑚异虫草 | 第32-34页 |
·有性型 | 第32页 |
·无性型 | 第32-34页 |
·下垂线虫草 | 第34-37页 |
·有性型 | 第34-36页 |
·无性型 | 第36-37页 |
·蝉棒束孢 | 第37-39页 |
·大蝉草 | 第39-49页 |
·有性型 | 第39-42页 |
·无性型 | 第42-45页 |
·大蝉草子实体的人工诱导 | 第45-46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6-48页 |
·否定大蝉草无性型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 | 第48-49页 |
·拟细线虫草 | 第49-51页 |
·Ophiocordyceps sp | 第51-54页 |
·粉棒束孢 | 第54-58页 |
·细脚棒束孢 | 第58-59页 |
·球孢白僵菌 | 第59-62页 |
·Polycephalomyces属的几个真菌 | 第62-73页 |
·枝多头霉 | 第62-67页 |
·Polycephalomyces sp | 第67-70页 |
·Polycephalomyces kanzashianus及其重寄生菌 | 第70-72页 |
·Polycephalomyces属内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3页 |
·大蝉草RCEF6202菌株抗菌活性及其成分分析的初步研究 | 第73-76页 |
·液体摇瓶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73-74页 |
·发酵液粗体物的提取得率 | 第74页 |
·RCEF6202菌株抑制黑曲霉的活性研究 | 第74页 |
·RCEF6202菌株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活性研究 | 第74-76页 |
5 讨论 | 第76-82页 |
·大蝉草、小蝉草和蝉花 | 第76-77页 |
·Tolypocladium属及大蝉草抗菌活性的讨论 | 第77-78页 |
·Polycephalomyces属的讨论 | 第78-79页 |
·下垂线虫草另一重寄生菌的讨论 | 第79-80页 |
·YLP120906-20及其分离菌株RCEF6064的讨论 | 第80-82页 |
6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