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水稻小粒突变体sg(t)的精细定位 | 第12-6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产量构成因素 | 第12-22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概述 | 第12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子调节机制 | 第12-21页 |
·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1-22页 |
·粒型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22-30页 |
·植物激素代谢及信号途径 | 第22-27页 |
·表观遗传学途径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水稻突变体的来源 | 第30-31页 |
·自然突变 | 第30页 |
·诱发突变 | 第30-31页 |
·插入突变 | 第31页 |
·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材料来源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遗传分析及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36页 |
·颖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6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6-37页 |
·DNA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标记分析 | 第38-39页 |
·基因定位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40-50页 |
·突变体的表型及其他农艺性状 | 第40-44页 |
·灌浆速率的差异 | 第44-45页 |
·颖壳的细胞大小 | 第45-46页 |
·茎秆的细胞变化 | 第46-47页 |
·遗传分析 | 第47页 |
·突变基因的初定位 | 第47-48页 |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8页 |
·预测定位区间包含的基因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第50-54页 |
·全文讨论 | 第50-51页 |
·水稻突变体的应用利于克隆控制粒型相关的新基因 | 第50-51页 |
·水稻颖壳是决定籽粒大小的关键因素 | 第51页 |
·突变体sg(t)的突变基因可能具有一因多效的作用 | 第51页 |
·全文结论 | 第51-54页 |
·突变体sg(t)半矮化表型的原因 | 第51-52页 |
·突变体sg(t)籽粒减小的原因 | 第52页 |
·灌浆速率分析 | 第52页 |
·sg(t)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 第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52-54页 |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第二部分 水稻WRKY转录因子OsWRKY36的初步研究 | 第62-10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2-78页 |
·转录因子 | 第62-63页 |
·WRKY家族概述 | 第63页 |
·WRKY家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第63-70页 |
·WRKY基因参与叶片毛状体及种皮的形态建成 | 第63-64页 |
·WRKY基因响应ABA | 第64-65页 |
·WRKY基因参与GA信号途径 | 第65-66页 |
·WRKY基因调控种子的大小 | 第66页 |
·WRKY基因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 第66-67页 |
·WRKY基因参与植物叶片的衰老 | 第67-68页 |
·WRKY基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68-70页 |
·水稻中WRKY基因概述 | 第70-7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6-7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78-82页 |
·材料来源 | 第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82页 |
·突变体T387的表型鉴定 | 第78页 |
·突变体T387的插入验证 | 第78-79页 |
·OsWRKY36的cDNA克隆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79页 |
·OsWRKY36的蛋白质序列分析 | 第79页 |
·胁迫处理实验 | 第79-80页 |
·OsWRKY36相关载体构建 | 第80页 |
·OsWRKY36转基因单株的表型鉴定 | 第80-82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82-92页 |
·突变体T387的表型 | 第82-85页 |
·验证突变体T387的插入位点 | 第85-86页 |
·分析OsWRKY36的序列及分离其cDNA | 第86-89页 |
·突变体T387不耐干旱胁迫 | 第89页 |
·构建基因OsWRKY36的相关载体 | 第89-91页 |
·阳性单株的表型 | 第91-92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92-96页 |
·全文讨论 | 第92-93页 |
·蛋白OsWRKY36的结构特点 | 第92页 |
·OsWRKY36可能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 | 第92页 |
·OsWRKY36调控水稻种子的发育 | 第92-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6页 |
·验证突变体T387的插入位点并鉴定其表型 | 第93页 |
·OsWRKY36蛋白分析 | 第93页 |
·OsWRKY36的生物学功能 | 第93-96页 |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