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9页 |
·制药废水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制药废水的危害 | 第14-16页 |
·制药废水水质特点 | 第16页 |
·制药废水处理技术及流程 | 第16-18页 |
·制药园区废水处理流程及生化尾水水质特点 | 第18-19页 |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2页 |
·混凝沉淀法 | 第19页 |
·吸附法 | 第19-20页 |
·膜分离法 | 第20页 |
·高级氧化法 | 第20-32页 |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35-37页 |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试验仪器 | 第35-36页 |
·药剂 | 第36-37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40页 |
·常规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39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39-40页 |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40-43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0-41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制药园区尾水处理技术比选 | 第43-65页 |
·制药园区生化尾水水质特征及污染物分析 | 第43-47页 |
·废水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 第43-44页 |
·废水有机物GC-MS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制药园区生化尾水特征污染物选取 | 第46-47页 |
·混凝试验 | 第47-49页 |
·吸附试验 | 第49-52页 |
·臭氧氧化试验 | 第52-56页 |
·臭氧氧化降解2.4-二甲基苯酚试验 | 第52-53页 |
·臭氧氧化处理实际制药园区尾水 | 第53-56页 |
·臭氧催化氧化试验 | 第56-64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57-59页 |
·Mn/MCM-41催化氧化试验 | 第59-61页 |
·Ni/AC催化氧化试验 | 第61-63页 |
·催化剂催化性能比较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γ-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水中DMP研究 | 第65-81页 |
·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效能及动力学分析 | 第65-7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65-66页 |
·催化效能 | 第66-67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67-70页 |
·初始pH的影响 | 第70-71页 |
·初始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臭氧浓度的影响 | 第73页 |
·自由基抑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73-76页 |
·降解机理初步探索 | 第76-80页 |
·中间产物分析 | 第76-79页 |
·中间产物变化趋势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γ-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实际制药废水研究 | 第81-91页 |
·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初步研究 | 第81-83页 |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荧光类物质变化规律 | 第84-86页 |
·可生化性、毒性变化 | 第86-87页 |
·污染物降解规律 | 第87-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5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创新点 | 第92-93页 |
·建议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