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中医脾脏象理论文献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前言 | 第24-26页 |
1 中医“脾主统血”理论相关核心名词考证 | 第26-105页 |
·脾气 | 第26-45页 |
·脾气的释义 | 第26-27页 |
·脾气的词源 | 第27页 |
·脾气的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 | 第27-33页 |
·脾气的概念源流 | 第33-39页 |
·脾气概念理论分析 | 第39-45页 |
·血 | 第45-66页 |
·血的释义 | 第45-46页 |
·血的词源 | 第46-47页 |
·血的相关词 | 第47-49页 |
·血的概念源流 | 第49-59页 |
·血概念理论分析 | 第59-66页 |
·营气 | 第66-82页 |
·营气的释义 | 第66-67页 |
·营气的词源 | 第67-68页 |
·营气的概念源流 | 第68-78页 |
·营气概念理论分析 | 第78-82页 |
·脾主统血 | 第82-98页 |
·脾主统血的释义 | 第82-83页 |
·脾主统血的词源 | 第83页 |
·脾主统血的同义词、近义词 | 第83-86页 |
·脾主统血的概念源流 | 第86-92页 |
·脾主统血概念理论分析 | 第92-98页 |
·脾藏营 | 第98-105页 |
·脾藏营的释义 | 第98-99页 |
·脾藏营的词源 | 第99页 |
·脾藏营的概念源流 | 第99-102页 |
·脾藏营概念理论分析 | 第102-105页 |
2 脾主统血理论发展源流梳理 | 第105-123页 |
·先秦两汉时期是脾主统血理论最早起源 | 第105-107页 |
·《内经》从病机角度反映出脾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 第105-106页 |
·《难经》首次提出脾主裹血 | 第106页 |
·张仲景采用温补脾阳法治疗多种血证 | 第106-107页 |
·唐宋时期脾主统血理论逐渐得到关注 | 第107-108页 |
·孙思邈采用调中补虚法治疗气虚崩漏 | 第107-108页 |
·陈言将理中汤用于治疗伤胃吐血 | 第108页 |
·金元时期脾主统血理论初具形态 | 第108-109页 |
·李东垣善用黄芪、人参治疗多种血证 | 第108页 |
·危亦林在病机和方药方面补充了脾主统血理论 | 第108-109页 |
·朱丹溪治疗崩中暴下提倡“举养脾胃” | 第109页 |
·明清时期脾主统血理论得到发展和应用 | 第109-120页 |
·《滇南本草》中最早提及“脾统血”一词 | 第110页 |
·《玉机微义》中载归脾汤治疗脾气虚所致的多种出血证 | 第110页 |
·薛己在脾主统血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所建树 | 第110-111页 |
·江瓘在《名医类案》中收录了应用健脾摄血法治疗血证的病案 | 第111页 |
·张介宾在治疗出血证时对脾主统血理论进行了扩展及应用 | 第111-113页 |
·程国彭治疗暴崩下血时提倡根据导致脾气虚损的不同原因来遣方用药 | 第113-114页 |
·黄元御指出重症吐血的病机为“土崩阳绝” | 第114页 |
·尤在泾从中虚脱血的病机和治法对脾主统血理论进行阐释 | 第114-115页 |
·陈修园在《女科要旨》指出经血之统也在脾胃 | 第115页 |
·唐容川归纳研究并补充了脾主统血理论 | 第115-118页 |
·朱沛文从西学角度阐释了脾统血 | 第118页 |
·张锡纯对“脾为统血之脏”做了全新的诠释 | 第118-119页 |
·李聪甫结合西方医学知识对“脾统血”作了更详尽的阐释 | 第119页 |
·其他医家对脾主统血理论的继承和补充 | 第119-120页 |
·民国时期及建国后脾主统血理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 第120-123页 |
·董德懋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并倡导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血证 | 第120页 |
·李玉奇治疗半产、滑胎、胎漏主张从气不从血,善用补气调经法 | 第120-121页 |
·朱良春善于使用温阳护阴法治疗急危血证 | 第121页 |
·路志正运用调脾养血法治疗气血亏虚所致的胸痹 | 第121-122页 |
·李振华采用健脾益气摄血法治疗脾气虚所致的紫癜和崩漏等出血证 | 第122页 |
·李德新在治疗气血两虚所致的胸痹时采用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之法 | 第122-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38页 |
·脾与血关系的探讨 | 第123-128页 |
·在血液生成方面 | 第123-125页 |
·在血液循行方面 | 第125-127页 |
·在血液储存方面 | 第127-128页 |
·脾-血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128-134页 |
·脾-脾气(脾阳、脾阴)-血 | 第128-132页 |
·脾-营气-血 | 第132-134页 |
·从“脾主裹血-脾统血-脾主统血”探讨“脾主统血”理论内涵的演变 | 第134-138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1页 |
个人简介 | 第151-152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