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绪论第13-26页
   ·研究背景第13-19页
     ·北京:城市高速扩张背后的环境阵痛第13-16页
     ·山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困局第16-18页
     ·浅山区:被长期忽略的交界地带第18-1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内容、范畴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研究对象与范畴第22-23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3页
   ·论文框架第23-24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4-26页
2 浅山区绿色空间研究综述第26-69页
   ·概念解析第26-40页
     ·浅山区第26-30页
       ·概念界定第26-29页
       ·基本特点第29-30页
     ·绿色空间第30-34页
       ·概念界定第30-31页
       ·主要组成第31-33页
       ·基本功能第33-34页
     ·浅山区绿色空间第34-35页
       ·概念和分类第34页
       ·主要特点第34-35页
       ·特殊作用第35页
     ·理想格局第35-37页
       ·定义第35-36页
       ·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第36-37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37-40页
       ·山麓平原第37-38页
       ·城市边缘区第38-39页
       ·开放空间第39-40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40-67页
     ·基础理论研究综述第40-44页
       ·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第40-42页
       ·生态学相关理论第42-44页
     ·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第44-54页
       ·国外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第44-50页
       ·国内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第50-54页
     ·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第54-60页
       ·国外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第54-57页
       ·国内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第57-60页
     ·理想格局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综述第60-67页
       ·理想格局的发展基础——公园系统(Park System)第60-62页
       ·理想格局的有益探索第62-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3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第69-99页
   ·北京城市概况第69-77页
     ·地形地貌第69-70页
     ·城市发展第70-77页
       ·城市规模的扩大第70-75页
       ·建国以来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第75-77页
   ·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性第77-80页
     ·自然因素限定第77-78页
     ·历史因素影响第78-79页
     ·政治因素促进第79-80页
   ·北京市浅山区概况第80-92页
     ·区域范围第80-82页
     ·历史沿革第82-87页
     ·未来发展趋势第87-92页
       ·区域内的建设规模将继续扩大第87-89页
       ·以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第89-91页
       ·更加重视绿色空间的保护第91-92页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发展现状第92-99页
     ·规划和措施第92-94页
     ·问题和挑战第94-99页
       ·早期的规划和建设对浅山区绿色空间造成一定破坏第94-95页
       ·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缺少合理的保护方式第95-98页
       ·场地设计形式和文化缺少整体考虑和控制第98-99页
4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第99-168页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构建思路第99-100页
     ·保护加强第99-100页
     ·补充修复第100页
     ·设计创造第100页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基本组成第100-107页
     ·宏观调控第101-102页
       ·长期规划第101页
       ·政策法令第101-102页
     ·中观网络第102-105页
       ·自然服务优化网络第102-104页
       ·人文服务优化网络第104-105页
     ·微观设计第105-107页
       ·场地设计第105-106页
       ·社区共享第106-107页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的基本流程第107-116页
     ·明确目标并进行基础资料收集第107-110页
       ·结合问题确定目标框架第107-108页
       ·现状调查与分析第108-110页
     ·关键因子的GIS综合辨析第110-113页
       ·自然服务关键因子第110-112页
       ·人文服务关键因子第112-113页
     ·确立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中观网络第113-114页
     ·制定指导性导则第114页
     ·根据导则制定宏观调控和微观设计策略第114页
     ·目标实施和效益评估第114-116页
       ·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行动计划第115-116页
       ·定期进行效益评估第116页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的主要策略第116-168页
     ·基于宏观调控的整体策略第116-125页
       ·构建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建设实施的法规体系第116-117页
       ·明确绿色空间理想格局范围内的补偿与发展机制第117-118页
       ·建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制第118页
       ·案例研究:荷兰兰斯塔德绿心第118-125页
     ·基于中观网络的构建策略第125-143页
       ·生物栖息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第125-128页
       ·水文过程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第128-131页
       ·地质灾害缓冲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第131页
       ·游憩功能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第131-132页
       ·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第132-133页
       ·案例研究:美国瓦萨奇山前区(Wasatch Front)第133-143页
     ·基于微观设计的规划策略第143-168页
       ·场地设计注重现状肌理和周边关系,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第143-144页
       ·挖掘场地乡土文化,使用与保护并重第144-155页
       ·建立社区共享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第155-160页
       ·实践案例: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发展规划第160-168页
5 镇域尺度下的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探索——以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为例第168-228页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现状格局第170-186页
     ·苏家坨镇概况第170-172页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概况第172-176页
       ·具体组成第173-174页
       ·基本特征第174-176页
     ·已有的实践探索第176-186页
       ·相关法规政策和项目实践第176-185页
       ·探索中的问题第185-186页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第186-228页
     ·宏观调控层面第186-188页
       ·与现有的相关规划进行协调和对接第186-187页
       ·出台相关政策法令,建立核心绿色空间内的活动监督机制第187-188页
       ·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第188页
     ·中观网络层面第188-220页
       ·生物栖息优化网络第188-200页
       ·水文过程优化网络第200-206页
       ·地质灾害缓冲优化网络第206-210页
       ·游憩功能优化网络第210-214页
       ·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网络第214-218页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中观网络第218-220页
     ·微观设计层面第220-228页
       ·场地设计和文化挖掘第221-226页
       ·建立互动共享机制第226-22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228-234页
   ·结论第228-231页
     ·浅山区相关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总结第228页
     ·多尺度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第228-229页
     ·进行宏观调控-中观网络-微观设计层面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第229-230页
       ·宏观调控层面第229页
       ·中观网络层面第229-230页
       ·微观设计层面第230页
     ·镇域尺度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探索第230-231页
   ·创新点第231-232页
     ·梳理浅山区及浅山区绿色空间较为清晰的理论脉络第231-232页
     ·提出从宏观调控、中观网络、微观设计尺度全面构建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体系第232页
     ·从风景园林视角来看待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第232页
   ·展望第232-234页
参考文献第234-248页
图表目录第248-253页
个人简介第253-256页
导师简介第256-258页
致谢第258-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地区典型城市绿地对PM2.5等颗粒物浓度及化学组成影响研究
下一篇:清漪园布局及选景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