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第8-13页 |
·古城与历史文化名城 | 第8-10页 |
·历史街区 | 第10页 |
·传统风貌 | 第10-11页 |
·古城保护与历史街区保护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传统风貌研究方面 | 第13-14页 |
·历史街区方面 | 第14页 |
·定州古城研究方面 | 第14-15页 |
·定州古城风貌保护相关规划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7-18页 |
·图解分析法 | 第18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8页 |
·访谈法 | 第18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20-24页 |
·新石器时代——城市原型 | 第20页 |
·商周时期——功能的强化 | 第20-21页 |
·春秋-隋唐时期——里坊制度盛行 | 第21-22页 |
·宋元时期——复合型空间 | 第22页 |
·明清时期——中轴与街巷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3. 定州古城历史溯源 | 第24-37页 |
·定州古城建制沿革 | 第24-27页 |
·定州古城池的空间格局发展 | 第27-37页 |
·定州古城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定州古城池的变迁 | 第28-34页 |
·定州古城城市空间“中轴”的确立 | 第34-35页 |
·城市中心街在定州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第35-37页 |
4. 定州古城中心街区清代景观风貌分析 | 第37-64页 |
·历史街区外在物质风貌 | 第37-58页 |
·区域 | 第37-39页 |
·街巷 | 第39-44页 |
·建筑 | 第44-55页 |
·植物种植与绿化 | 第55-56页 |
·空间关系 | 第56-58页 |
·历史街区内在文化内涵 | 第58-62页 |
·政治文化 | 第58-59页 |
·儒家文化 | 第59-60页 |
·军事文化 | 第60页 |
·宗教文化 | 第60-61页 |
·生活与风俗文化 | 第61-62页 |
·定州古城中心街区历史景观风貌特征总结 | 第62-64页 |
·华北平原地区古城风貌的共性 | 第62页 |
·定州古城历史街区的特性 | 第62-64页 |
5. 定州古城中心街区现状风貌调查分析 | 第64-85页 |
·概况 | 第64页 |
·定州中心街街区风貌现状调查 | 第64-85页 |
·区域 | 第64-65页 |
·街巷现状调查 | 第65-70页 |
·建筑现状调查 | 第70-82页 |
·视线视廊调查分析 | 第82-83页 |
·树木与绿化 | 第83页 |
·风俗与生活 | 第83-85页 |
6. 定州市古城中心街区清代风貌与现状风貌比较评价 | 第85-90页 |
·区域功能对比 | 第85-86页 |
·街巷风貌对比 | 第86-88页 |
·街巷等级与方向 | 第86-87页 |
·街巷界面 | 第87页 |
·街巷尺度 | 第87页 |
·街巷节点 | 第87页 |
·街道社区名称延续性 | 第87-88页 |
·建筑风貌对比 | 第88页 |
·视线视廊对比 | 第88页 |
·植物种植与绿化对比 | 第88-89页 |
·风俗文化对比 | 第89-90页 |
7. 定州古城中心街区传统风貌保护以及提升策略研究 | 第90-95页 |
·问题总结 | 第90页 |
·保护与提升的原则 | 第90-91页 |
·动态发展原则 | 第9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90页 |
·本真性原则 | 第90页 |
·渐进式原则 | 第90-91页 |
·保护与开发并举原则 | 第91页 |
·社会协同原则 | 第91页 |
·保护与提升的目标 | 第91页 |
·保护与提升的内容 | 第91-95页 |
·功能定位 | 第91-92页 |
·景观规划 | 第92页 |
·街巷整治 | 第92-93页 |
·建筑整治 | 第93页 |
·文化氛围的表达 | 第93-95页 |
8 总结与讨论 | 第95-96页 |
·总结 | 第95页 |
·展望与不足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图表目录 | 第99-102页 |
个人简介 | 第102-103页 |
导师简介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