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对消渴病、消渴病痹证古代、近现代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 一、古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消渴痹证的认识 | 第11-22页 |
| 1、中医古代对消渴病的认识 | 第11-18页 |
| ·战国时期 | 第11-12页 |
| ·东汉时期 | 第12-13页 |
| ·唐代 | 第13-15页 |
| ·金元四大家 | 第15-17页 |
| ·明清时期 | 第17页 |
| ·小结 | 第17-18页 |
| 2、中医古代对消渴病痹证的认识 | 第18-22页 |
| ·中医病名 | 第18页 |
|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 ·其他疗法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二、近现代中医对于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第22-32页 |
| 1、中医近现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 第22-27页 |
| ·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 ·辨证论治 | 第23页 |
| ·名家经验 | 第23-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2、中医近现代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第27-32页 |
| ·病因病机 | 第27页 |
| ·辨证分型 | 第27页 |
| ·辨证论治 | 第27-29页 |
| ·名家经验 | 第29-30页 |
| ·其他疗法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三、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第32-35页 |
| 1、发病机理 | 第32-33页 |
| 2、西医诊断及治疗 | 第33-34页 |
| ·西医诊断 | 第33页 |
| ·西医治疗 | 第33-34页 |
| 3、小结 | 第34-35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第二部分 补肾祛湿,活血解毒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 第40-49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研究设计 | 第40页 |
| ·选择标准 | 第40-41页 |
| 2、治疗方法 | 第41-43页 |
| ·治疗前期:2周 | 第41-42页 |
| ·治疗期:4周 | 第42页 |
| ·观察指标 | 第42页 |
| ·疗效评定 | 第42-43页 |
| 3、结果 | 第43-45页 |
| ·基线资料 | 第43页 |
| ·退出病例 | 第43页 |
| ·脱落病例 | 第43页 |
| ·临床疗效 | 第43-45页 |
| ·不良反应 | 第45页 |
| 4、小结 | 第45-46页 |
| 5、讨论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1 受试患者降糖方案统计表 | 第54-56页 |
| 附录2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