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动员的社会网络分析--以重庆雷政富事件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 ·问题的源起 | 第8-9页 |
| ·社会网络的基本内容 | 第9-12页 |
| ·社会网络的概念 | 第9页 |
| ·社会网络的构成 | 第9-11页 |
| ·社会网络研究的领域 | 第11-12页 |
|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 | 第12-14页 |
| ·我国网络动员的研究 | 第14-16页 |
| ·网络反腐的研究 | 第16-19页 |
|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 ·新颖之处 | 第20-21页 |
|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 第2章 案例选取和数据收集 | 第22-34页 |
| ·案例的选取 | 第22-24页 |
| ·本文主要案例:雷政富事件 | 第22-23页 |
| ·案例选取的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 ·案例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24-31页 |
| ·数据的收集方式 | 第24-26页 |
| ·数据分析 | 第26-31页 |
| ·雷政富事件中动员网络的特点 | 第31-34页 |
| ·舆论领袖处于绝对中心地位 | 第31页 |
| ·舆论领袖与大V联系密切 | 第31-32页 |
| ·微博用户互动性强 | 第32-33页 |
| ·政务微博活跃 | 第33-34页 |
| 第3章 网络反腐动员的影响因素及动员机制 | 第34-43页 |
| ·网络反腐动员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 ·微博的传播机制 | 第34-35页 |
| ·政治机遇 | 第35-36页 |
| ·社会转型期的仇官文化 | 第36-37页 |
| ·网络反腐的动员机制 | 第37-43页 |
| ·网络反腐中的参与者 | 第38-39页 |
| ·网络反腐中的参与者的行动力分析 | 第39-40页 |
| ·网络反腐中参与者的互动关系 | 第40-43页 |
| 第4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3-46页 |
| ·对政府管理网络反腐的建议 | 第43-44页 |
| ·客观认识网络反腐 | 第43页 |
| ·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43页 |
| ·推进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 | 第43-44页 |
| ·建立政府-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44-46页 |
| ·建立信任机制 | 第44页 |
| ·建立持续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44-45页 |
| ·构建政府与公民的新角色 | 第45-46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一 | 第50-54页 |
| 附录二 | 第54-58页 |
| 附录三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项目参与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