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界定及其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界定及其法律特征 | 第10-11页 |
一、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界定 | 第10页 |
二、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 第10-11页 |
(一)专有性特征弱化 | 第10-11页 |
(二)地域界限消失 | 第11页 |
第二节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1-17页 |
一、打击和制裁网络文学作品犯罪的需要 | 第11-14页 |
(一)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犯罪形势不容乐观 | 第11-12页 |
(二)网络环境下侵犯文学作品著作权犯罪刑法保护难度增大 | 第12-14页 |
(三)公众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意识的不足 | 第14页 |
二、强化网络文学作品保护体系的需要 | 第14-15页 |
(一)行政和民事保护的不充分 | 第14-15页 |
(二)刑法保护是打击犯罪最有力的手段 | 第15页 |
三、顺应世界知识产权发展趋势的需要 | 第15-17页 |
(一)国外对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 第16页 |
(二)TRIPs协议对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现状考察 | 第17-23页 |
第一节 从“云霄阁”案看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刑法保护现状 | 第17-20页 |
一、客体为复杂客体 | 第17-18页 |
二、客观方面的分析 | 第18页 |
(一)侵犯著作权罪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非法行为 | 第18页 |
(二)侵犯著作权要求违法数额较大或有其它严重情节 | 第18页 |
(三)侵害著作权罪的危害行为是复制发行行为 | 第18页 |
三、主体是一般主体 | 第18-19页 |
四、主观方面的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犯罪立法的缺陷 | 第20-21页 |
一、专门针对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较少 | 第20页 |
二、现行刑法体系在网络文学作品保护上存在滞后性 | 第20-21页 |
(一)“以营利为目的”已不适应网络文学作品保护的需要 | 第21页 |
(二)刑法罪名与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 | 第21页 |
第三节 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犯罪司法的缺陷 | 第21-23页 |
一、刑法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保护案件少见 | 第21-22页 |
二、刑事制裁并未达到震慑其他盗版文学网站的效果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域外网络文学作品刑法保护的经验借鉴 | 第23-27页 |
第一节 各国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之概况 | 第23-25页 |
一、美国 | 第23页 |
二、英国 | 第23-24页 |
三、法国 | 第24页 |
四、德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各国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之比较与借鉴 | 第25-27页 |
一、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模式 | 第25页 |
二、侵犯网络著作权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 第25-26页 |
三、侵犯网络著作权罪的刑罚体系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上完善网络文学作品的刑法保护体系 | 第27-30页 |
一、针对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制定专门的刑事法律 | 第27页 |
二、扩大刑法对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 第27页 |
三、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条件 | 第27-28页 |
四、在刑法分则中增设“网络信息传播权”的规定 | 第28-29页 |
五、调整现行刑法体系的刑罚结构 | 第29-30页 |
(一)完善“罚金刑为主,自由刑为辅”的刑罚配置 | 第29页 |
(二)可以增设资格刑以消除罪犯的再犯能力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司法层面上明晰本罪的定罪和量刑因素 | 第30-31页 |
一、网络文学作品犯罪定性因素的认定 | 第30页 |
二、网络文学作品犯罪定量因素的认定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执法层面上加强刑事保护与民事、行政保护的衔接 | 第31-36页 |
一、加强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与民法保护的衔接 | 第32-33页 |
(一)统一刑法和民法对“以营利为目的”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增强公共部门的能动性和打击侵权犯罪的积极性 | 第33页 |
(三)通过司法实践或司法解释增强民事与刑事追诉程序衔接的灵活性 | 第33页 |
二、加强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刑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的衔接 | 第33-36页 |
(一)改变行政机关执法理念,将重心从维护秩序逐渐向保护权利转变 | 第34页 |
(二)明确执法分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34-35页 |
(三)注重大众著作权意识的法律普及工作,增强社会权利意识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