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氢化催化剂的硫化 | 第10-11页 |
| ·乙烯裂解炉管壁的硫化 | 第11-12页 |
| ·常用的硫化剂 | 第12-15页 |
| ·无机硫化剂 | 第12-13页 |
| ·有机硫化剂 | 第13-15页 |
| ·混合硫化剂 | 第15页 |
| ·加氢催化剂的硫化原理 | 第15-16页 |
| ·硫化剂的分解 | 第15-16页 |
| ·催化剂中金属活性组分的相态转化 | 第16页 |
| ·抑制结焦的硫化原理 | 第16-17页 |
| ·抑制剂的分解 | 第17页 |
| ·炉管表面金属的相态转化 | 第17页 |
| ·二甲基二硫的合成方法 | 第17-20页 |
| ·甲硫醇与氧气反应 | 第17-18页 |
| ·甲硫醇与硫反应 | 第18页 |
| ·硫化氢、硫磺与甲醇反应 | 第18-19页 |
| ·硫酸二甲酯与硫化钠反应 | 第19页 |
| ·合成方法比较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甲基多硫化物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21-36页 |
| ·甲基化试剂分子键能分析 | 第21-22页 |
| ·硫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的分子键能分析 | 第21-22页 |
| ·碳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的分子键能分析 | 第22页 |
| ·甲基化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 第22-33页 |
| ·二甲基二硫的△_fH~θ_(298)、S~θ_(298)、△_fG~θ_(298) | 第22-26页 |
| ·碳酸二甲酯的△_fH~θ_(298)、S~θ_(298)、△_fG~θ_(298) | 第26-28页 |
| ·二硫化钠的△_fH~θ_(298)、S~θ_(298)、△_fG~θ_(298) | 第28-29页 |
| ·碳酸钠的△_fH~θ_(298)、S~θ_(298)、△_fG~θ_(298) | 第29页 |
| ·反应焓的计算 | 第29页 |
| ·反应自由能的计算 | 第29页 |
| ·平衡常数的计算 | 第29页 |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碳酸二甲酯作甲基化试剂的反应机理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多硫化钠的合成工艺 | 第36-51页 |
| ·合成方法 | 第36页 |
| ·反应原理 | 第36-37页 |
|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 ·多硫化钠硫含量的测定 | 第38-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 ·二硫化钠的合成 | 第41-43页 |
| ·三硫化钠的合成 | 第43-46页 |
| ·四硫化钠的合成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二甲基二硫的合成及表征 | 第51-63页 |
| ·反应原理 | 第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 ·实验药品 | 第51页 |
|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 ·合成方法 | 第52页 |
| ·表征方法 | 第52页 |
|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二硫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 第55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正交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 ·产品含量测定 | 第59-61页 |
| ·二甲基二硫红外表征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