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教育法律关系 | 第9-10页 |
(二)教育法律纠纷 | 第10页 |
(三)发生机制 | 第10页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教育法律纠纷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教育法律纠纷的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4-15页 |
(二)案例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中我国的教育法律关系 | 第16-18页 |
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法律主体的变化 | 第16页 |
(一)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第16页 |
(二)出现新的教育法律主体 | 第16页 |
二、新的教育法律关系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一)教育行政关系 | 第17页 |
(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 第17页 |
三、教育法律关系新的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法治确认是教育法律纠纷产生的积极前提 | 第18-25页 |
一、教育作为公民发展权得到国家确认 | 第18-19页 |
(一)人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得到宪法确认 | 第18-19页 |
(二)受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得到立法保障 | 第19页 |
二、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 | 第19-25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 | 第20页 |
(二)学校的权利 | 第20-22页 |
(三)教师的权利 | 第22-23页 |
(四)学生的权利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义务的法治确认是法律纠纷产生的消极前提 | 第25-30页 |
一、权利拥有者的相对人的义务观念 | 第25-26页 |
(一)义务意识是权利顺利实现的必要前提 | 第25-26页 |
(二)权利拥有者的相对人的义务保证其权利得到实现 | 第26页 |
二、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 | 第26-30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义务 | 第26-27页 |
(二)学校的义务 | 第27页 |
(三)教师的义务 | 第27-29页 |
(四)学生的义务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权利保护体制的确认是纠纷产生的条件 | 第30-34页 |
一、民事保护体制是民事纠纷产生的基础 | 第30-31页 |
(一)公民的民事权利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 | 第30-31页 |
(二)民事侵权行为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 第31页 |
二、行政保护体制是行政纠纷产生的基础 | 第31-32页 |
(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行政法律保护 | 第31-32页 |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 第32页 |
三、刑事保护体制是刑事纠纷产生的基础 | 第32-34页 |
(一)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刑事法律保护 | 第32-33页 |
(二)刑事犯罪行为依法受到打击 | 第33-34页 |
第六章 教育法律纠纷的最终生成及控制策略 | 第34-43页 |
一、教育法律纠纷的最终生成 | 第34-39页 |
(一)教育民事法律纠纷的生成 | 第34-35页 |
(二)教育行政法律纠纷的生成 | 第35-38页 |
(三)教育刑事法律纠纷的生成 | 第38-39页 |
二、教育法律纠纷的控制策略 | 第39-43页 |
(一)在纠纷产生的根源上降低教育法律纠纷的发生机率 | 第39-40页 |
(二)在纠纷解决的渠道上缩小教育法律纠纷的影响范围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