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6页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现状回顾 | 第23-32页 |
·早期电网调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24-25页 |
·趋于成熟的电网调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25-29页 |
·适应新形势的电网调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29-32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电网运行状态全景可观测基础 | 第36-42页 |
·引言 | 第36页 |
·电网运行状态全景可观测的定义 | 第36页 |
·通信网络结构 | 第36-38页 |
·信息管理方式 | 第38-40页 |
·厂站子系统信息管理方式 | 第38-39页 |
·厂站之间信息管理方式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电网全局拓扑分析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基于MAS的厂站拓扑分析 | 第42-47页 |
·厂站拓扑分析 | 第43-46页 |
·改进的厂站拓扑分析 | 第46-47页 |
·基于黑板模型的网络拓扑分析 | 第47-49页 |
·网络拓扑分析的黑板模型设计 | 第47-48页 |
·厂站间拓扑分析的通信协调规则 | 第48页 |
·网络拓扑模型的形成 | 第48-49页 |
·求解流程 | 第49-50页 |
·算例分析 | 第50-57页 |
·厂站拓扑分析 | 第51-54页 |
·网络拓扑分析 | 第54-55页 |
·拓扑跟踪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聚合电网概念及其形成方法 | 第58-72页 |
·引言 | 第58页 |
·基本概念和构架 | 第58-61页 |
·观测点 | 第59-60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 | 第60页 |
·聚合电网 | 第60-61页 |
·聚合电网调控函数 | 第61页 |
·聚合电网的形成方法 | 第61-67页 |
·输电线路与观测点的关联信息 | 第62-63页 |
·基于黑板模型的聚合电网形成方法 | 第63-67页 |
·算例分析 | 第67-70页 |
·基于黑板模型的邻接矩阵形成 | 第67-69页 |
·聚合电网形成的高斯消元算法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聚合电网观测点观测函数的形成方法 | 第72-84页 |
·引言 | 第72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的定义及内涵 | 第72-75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的分类 | 第75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的形成方法 | 第75-79页 |
·第一类观测点 | 第76-77页 |
·第二类观测点 | 第77-79页 |
·算例分析 | 第79-82页 |
·第一类观测点观测函数 | 第80-81页 |
·第二类观测点观测函数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聚合电网观测点观测函数的规律挖掘方法 | 第84-100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聚合电网电压相量与注入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 | 第85页 |
·电压相量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 第85-87页 |
·聚合电网观测点电压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87-90页 |
·观测点周期性聚类规律挖掘方法 | 第90-94页 |
·Q型因子分析方法 | 第90-91页 |
·观测点周期性聚类规律 | 第91-94页 |
·算例分析 | 第94-99页 |
·戴维南等效电势辨识 | 第94-95页 |
·系统参数学习 | 第95页 |
·构造学习样本 | 第95页 |
·连续两个采样时刻下观测点聚类结果 | 第95-97页 |
·过程化的观测点聚类规律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聚合电网调控函数的形成方法及其应用 | 第100-116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的周期性 | 第101-104页 |
·负荷周期性变化特点 | 第101-103页 |
·观测点观测函数周期性变化特点 | 第103-104页 |
·聚合电网调控函数的形成方法 | 第104-106页 |
·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 第104-105页 |
·观测点调控函数的形成 | 第105-106页 |
·聚合电网输电线路有功功率的计算 | 第106-108页 |
·观测点调控函数的协调方法 | 第108-109页 |
·功率传输转移分布因子与成本增量 | 第108-109页 |
·基于黑板模型的协调方法 | 第109页 |
·算例分析 | 第109-114页 |
·聚合电网各观测点调控函数的形成 | 第111-113页 |
·计算未来t+1时刻关键输电线路3-6的有功 | 第113页 |
·聚合电网各观测点调控函数之间的协调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聚合电网之间协调调控函数的形成方法及其应用 | 第116-126页 |
·引言 | 第116-117页 |
·聚合电网内的“双向流”现象 | 第117-118页 |
·联络站内观测点之间的关联关系方程 | 第118-119页 |
·联络站的关联特性 | 第118页 |
·联络站内观测点之间的关联关系 | 第118-119页 |
·单层聚合电网的调控函数 | 第119-121页 |
·成本函数 | 第119页 |
·在线调度与控制应用 | 第119-121页 |
·求解步骤 | 第121页 |
·计及协调变量的聚合电网之间的协调调控函数及求解方法 | 第121-123页 |
·聚合电网之间的协调调控函数 | 第121-122页 |
·求解方法 | 第122-123页 |
·算例分析 | 第123-124页 |
·各聚合电网独立计算结果 | 第124页 |
·聚合电网相互协调的计算结果 | 第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6页 |
附录A 戴维南等值参数计算方法 | 第146-148页 |
附录B 第五章算例数据 | 第148-150页 |
附录C 分解协调参数计算方法 | 第150-152页 |
附录D 第六章算例数据 | 第152-154页 |
附录E 关键输电线路有功单调性证明 | 第154-158页 |
附录F 第七章算例数据 | 第158-160页 |
附录G 第八章算例数据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奖励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64-1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