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 ·钢结构住宅的优势 | 第11-12页 |
| ·国家和地方性政策的鼓励支持 | 第12-15页 |
| ·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概况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新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构想 | 第21-33页 |
| ·构想的指导思想 | 第21-24页 |
| ·长沙远大体系简介 | 第21-22页 |
| ·长沙远大体系的优势 | 第22页 |
| ·长沙远大体系的缺憾 | 第22-24页 |
| ·体系组成 | 第24页 |
| ·长沙远大承重体系 | 第24-29页 |
| ·钢材及连接材料的选用 | 第25页 |
| ·柱构件 | 第25-26页 |
| ·梁构件 | 第26页 |
| ·楼板构件 | 第26页 |
| ·支撑构件 | 第26-27页 |
| ·节点的连接 | 第27-29页 |
| ·优化承重体系 | 第29-33页 |
| ·钢材及连接材料的选用 | 第29页 |
| ·柱构件 | 第29页 |
| ·梁构件 | 第29-30页 |
| ·楼板构件 | 第30页 |
| ·支撑构件 | 第30页 |
| ·节点的连接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新型钢结构住宅体系节点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第33-65页 |
| ·试验方案 | 第33-43页 |
| ·试验目的 | 第33页 |
| ·试验加载方式的选用 | 第33-34页 |
| ·试件尺寸及编号 | 第34-35页 |
| ·试件装置及试件安装 | 第35-38页 |
| ·加载制度 | 第38-39页 |
| ·测试内容与方案 | 第39-43页 |
|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43-49页 |
| ·试件J14c | 第43-44页 |
| ·试件J24m | 第44-47页 |
| ·试件J24c | 第47-49页 |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55页 |
| ·试件J14c | 第49-50页 |
| ·试件J24m | 第50-52页 |
| ·试件J24c | 第52-53页 |
| ·试验结果分析及小结 | 第53-55页 |
|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5-63页 |
| ·试件J14c | 第57-59页 |
| ·试件J24m | 第59-61页 |
| ·试件J24c | 第61-63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65-109页 |
| ·工程背景 | 第65-69页 |
| ·建筑方案 | 第65-68页 |
| ·结构方案 | 第68-69页 |
| ·长沙远大体系可行性设计分析 | 第69-85页 |
| ·截面选择及结构布置图 | 第69-71页 |
| ·结构分析 | 第71-85页 |
| ·新型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可行性设计分析 | 第85-101页 |
| ·截面选择及结构布置图 | 第85-88页 |
| ·结构分析 | 第88-101页 |
| ·新体系Pushover弹塑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 ·基本参数定义 | 第101-102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主要结果 | 第102-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9-111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建议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