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Contents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18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3-16页 |
| ·散粒体 | 第13页 |
| ·国内外散粒体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采用的办法与技术措施 | 第16-18页 |
| 2 沙粒等量循环加卸载实验 | 第18-33页 |
| ·实验 | 第18-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方法和流程 | 第18-23页 |
| ·实验器材、仪器、材料及其相关参数 | 第23-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循环加卸载(相同粒径不同厚度)位移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模型 | 第33-50页 |
| ·模型所需要的理论 | 第33-37页 |
| ·循环加卸载实验 | 第34页 |
| ·TableCurve 2D | 第34页 |
| ·坐标、位移及相关参数 | 第34-35页 |
| ·建立模型内容和方法 | 第35-37页 |
| ·相同粒径时候,不同厚度时候5个循环加卸载ε_n和n的模型 | 第37-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 ·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 ·相同粒径下,不同厚度曲线之间的模型建立 | 第39-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45页 |
| ·模型建立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循环加卸载(相同厚度不同粒径)位移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模型 | 第50-68页 |
| ·模型所需要的理论及模型内容 | 第50-52页 |
| ·需要的理论 | 第50页 |
| ·坐标、位移及相关参数 | 第50-51页 |
| ·建立模型的内容和方法 | 第51-52页 |
| ·模型建立 | 第52-64页 |
|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 ·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相同厚度下,不同粒径曲线之间的数据采集 | 第54-64页 |
| ·相同厚度下,不同粒径曲线之间的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 ·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循环加卸载曲线的本构方程 | 第68-76页 |
| ·实验图像观察,及理论概念 | 第68-72页 |
| ·图像观察 | 第68-69页 |
| ·刚度及刚度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 第69-72页 |
| ·滞回环及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7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 ·本文总结 | 第76页 |
| ·体会与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款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