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第一部分 MRSA在医院的流行状况以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测定 | 第18-37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8页 |
·质控菌株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菌株的搜集 | 第18-19页 |
·MRSA的确认 | 第19页 |
·搜集以上标本对应的记录完整的病历 | 第19页 |
·MRSA药敏实验 | 第19页 |
·测定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MIC及MIC判定标准 | 第19-21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制备 | 第20页 |
·MIC板制备 | 第20页 |
·接种物的制备及菌液接种 | 第20页 |
·结果判断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不同年份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 | 第21-22页 |
·MRSA在临床各类感染标本中的构成比 | 第22-23页 |
·MRSA在临床科室的分布 | 第23-24页 |
·MRSA感染部位分布 | 第24页 |
·MRSA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MRSA在性别间的分布情况 | 第25页 |
·MRS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第25-28页 |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414株MRSA的MIC值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5页 |
·MRSA的分离率 | 第29-30页 |
·MRSA的感染分布特点 | 第30页 |
·MRSA的耐药性分析 | 第30-34页 |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414株MRSA的MIC值 | 第34-35页 |
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评价 | 第37-42页 |
1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病例选择 | 第37-38页 |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临床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 第38页 |
·细菌学疗效评价标准 | 第3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9页 |
·细菌清除率比较 | 第39-40页 |
·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 | 第42-5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资料 | 第42-43页 |
·文献检索策略 | 第42页 |
·文献纳入标准 | 第42页 |
·文献剔除标准 | 第42页 |
·文献质量评价 | 第42-43页 |
·结局指标 | 第43页 |
·资料和数据提取 | 第4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44页 |
2 基本资料 | 第44-47页 |
·文献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发表性偏倚分析 | 第46-47页 |
3 Meta分析结果 | 第47-53页 |
·临床结局 | 第47-50页 |
·细菌(MRSA)清除率 | 第50-51页 |
·病死率 | 第51页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综述 | 第64-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