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旋风的火焰与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图例目录 | 第14-17页 |
表例目录 | 第17-18页 |
符号表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引言 | 第21页 |
·火旋风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火旋风的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现场考察分析 | 第24页 |
·理论建模 | 第24-25页 |
·实验研究工作 | 第25-29页 |
·数值模拟工作 | 第29页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9-30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0页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新型空气幕式火旋风实验平台 | 第33-47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产生机制 | 第33页 |
·产生手段 | 第33-34页 |
·空气幕+狭缝式火旋风实验平台 | 第34-37页 |
·实验平台的设想及原理 | 第34-35页 |
·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35-37页 |
·空气幕的特性 | 第37-42页 |
·空气导流口的作用 | 第37-38页 |
·空气幕的扩散和速度衰减 | 第38-40页 |
·空气幕的偏转角 | 第40-42页 |
·火旋风实验观察及实验的重复性 | 第42-45页 |
·实验平台的应用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火旋风燃烧速率、火焰高度和火焰温度 | 第47-65页 |
·引言 | 第47页 |
·实验布置 | 第47-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燃烧速率 | 第51-55页 |
·研究概况 | 第51-52页 |
·质量损失随时间的变化 | 第52-53页 |
·质量损失速率与环量的关系 | 第53-55页 |
·火焰高度 | 第55-59页 |
·研究概况 | 第55-56页 |
·火焰高度关系式 | 第56-59页 |
·火焰温度 | 第59-64页 |
·研究概况 | 第59页 |
·温度修正及轴向温度 | 第59-62页 |
·径向温度及火焰表面温度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火旋风火焰发射率分析 | 第65-85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研究概况 | 第66-67页 |
·发射率测量方法总结 | 第67-70页 |
·早期以定义为基础的方法 | 第67页 |
·施密特变体法 | 第67-68页 |
·燃料表面能量守恒的方法 | 第68-69页 |
·红外方法 | 第69-70页 |
·实验布置 | 第70-71页 |
·火旋风火焰发射率测量 | 第71-76页 |
·理论方法 | 第71-73页 |
·发射率数值解 | 第73-76页 |
·火旋风火焰发射率与火焰直径的关系 | 第76-78页 |
·火旋风火焰炭黑体积分数估算 | 第78-84页 |
·气体发射率和炭黑(soot)发射率 | 第79-81页 |
·炭黑体积分数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火旋风辐射预测模型 | 第85-97页 |
·引言 | 第85页 |
·研究概况 | 第85-86页 |
·实验布置 | 第86-87页 |
·火焰辐射热流密度分布 | 第87-88页 |
·火焰分层辐射模型 | 第88-93页 |
·模型构建 | 第88-90页 |
·火焰表面辐射力 | 第90-91页 |
·视角系数 | 第91-93页 |
·火焰分层辐射模型验证 | 第93-95页 |
·火旋风火焰辐射分数 | 第95页 |
·火焰分层辐射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火旋风流动特性 | 第97-121页 |
·研究概述 | 第97-98页 |
·实验布置 | 第98-101页 |
·火焰漂移对速度测量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速度修正 | 第103-108页 |
·切向速度及涡核半径 | 第108-111页 |
·轴向速度及中轴线速度 | 第111-113页 |
·径向速度 | 第113-114页 |
·火焰漂移 | 第114-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本文总结与结论 | 第121-12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5页 |